安景旻与P.3774号所载之安都督关系,我们目前还未弄清楚,但我们据敦煌文书记载得知安景旻在吐蕃时的任职可能是都督之职。P.2770《释门文范》记载一位安都督与杜都督并掌敦煌事务:“伏惟节儿,监军尚论,或奇才出众,或武艺超伦,俱怀恤物之能,共助明王之道。伏惟良牧杜公,帝乡雄望,书擗灵枝,智类冰霜,心同水镜,波涛万顷,不足比其清;松轩千寻,安可喻其操。实谓帮家之宝,栋梁之才。伏惟我良牧安公,明鉴时政,清肃乡人,或识望弘深,聊扬今古;或推穷审察,妙尽否臧,嘉名遍于寰中,善积盛于宇宙”。杜都督的在位时间约在吐蕃统治后期,据S.2441《僧伯明限期抄经数目凭记》、《亥年十一月应诸象散施入经物色目》中记载有杜都督,而僧伯明乃归义军初期敦煌名僧,故我们推测这位安公任都督时间在归义军收复敦煌之前不久,即安景旻在吐蕃时期的任职。 关于安景旻在归义军时期的情况,S.1164《回向文》:“复特胜善,次用庄严,当今大唐圣主,伏愿圣寿克昌,皇风永采,金轮与法轮齐转,舜日与佛日等耀。高视百王,长新万劫。皇太子潜星少海澄澜,盘古增高。维城作镇……次持胜善,次用庄严,尚书贵体,伏愿福山永固,神寿无疆,功业高于云山,德量深于巨海。出持旌节,以静万方,入座朝堂,百僚取则。来逢元日,恒保上寿;命同松筠,寿同劫石。又持胜福,次用庄严,安大夫伏愿形同大地,历千载而恒安;福比山河,跨千龄而永固,然后怀芳声于帝里,翔翼云衢;流雅誉于鸾池,濯鳞漠池。又持胜善,次用庄严,安、姚二侍御,伏愿耸琼台于天外,浇紫池于云衢,命与天长,福将地远,保离凶寇,响处八方,往还清吉。”此文与S.4504《释门杂文》记载完全一样,文字相同。以下还记载到尚书孩子、索教授、都督索琪及部落使等,这是归义军初期作品,索教授乃索崇恩,索琪与阎英达等皆归义军初期人物。文中将安大夫的地位列于张议潮之后,足见安景旻在归义军初期地位之重要。安大夫之后的安侍御,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这些发愿文说明张议潮建立归义军政权,粟特人安氏是其积极支持者。至于张都督之妻安氏与安景旻之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张议潮与安景旻联手起事并给予他那样高的地位及吸收安氏参与归义军政权建立,与这种联婚应当有某种关系。 第二位是康通信,吐蕃时丝绵部落人,据S.2228《亥年(843年)六月修城夫丁使役簿》,丝绵部落12位粟特人中就有康通信。莫高窟第54窟西壁龛下南侧北向第二身题名“康通信供养”。[(23)]归义军初任兵马使,S.1898《归义军时期兵士装备簿》有兵马使康通信。S.1174号背有“康兵马使一步”。在归义军初期收复河西的战争中建立了许多功勋,历任番禾镇将、删丹镇遏使,其事迹见载于P.4660号唐悟真撰《康通信邈真赞》: 大唐前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甘州删丹镇遏〔使〕充凉州西界游弈访采营田都知兵马使兼殿中侍御史康公讳通信邈真赞 河西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阐扬三界大法师赐紫悟真〔撰〕 懿哉哲人,与众不群。刚柔相伴,文质彬彬。尽忠奉上,尽孝安亲,叶和众事,进退俱真。助开河陇,效职辕门。横戈阵面,骁勇虎贲。番禾镇将,删丹治人。先公后私,长在军门。天庭奏事,荐以高勋。姑臧守职,不行遭窀。他乡殒没,孤捐子孙。怜(邻)人叕(辍)舂,闻者悲辛。邈其影像,铭记千春。 大唐中和元年岁次辛丑仲冬蓂生五叶 从弟释门法师恒安书[(24)] 从赞文记载内容看,康通信参与了张议潮收复河西诸州的一系列战争。大中三年张议潮收复甘、肃二州后,甘州的删丹县就成了归义军东部边防前哨,是阻止凉州吐蕃西进及向东经营凉州的军事重镇,迟至咸通二年,吐蕃对归义军的军事压力主要来自于凉州。从地理形势上看,删丹是走廊的中部关隘,南北二山夹峙。其次青海地区的吐蕃穿越祁连山到河西的唯一通道大斗拔谷就在删丹南100公里。[(25)]因此,删丹在咸通二年之前主要东部防御凉州,南部防止河湟吐蕃的侵犯,扼守东、南两个隘口。咸通二年收复凉州之后,归义军的部队一直打到河湟地区,显然进军路线是由大斗拔谷南进。河湟旋收亦失,删丹又是防御吐蕃入侵的边防重镇。所以,删丹镇的军事地位相当重要,归义军政权以康通信为删丹镇遏使充凉州西界游弈防采营田都知兵马使。从任职分析,除主管删丹镇外,兼管凉州西界主要是凉州番禾镇、甘州删丹镇地区的巡防、屯田,是这一地区的驻军最高长官。后又准备主管凉州地区的防守大权。张氏归义军把东部防守大任交给康通信,第一是粟特人在归义军政权中地位高、势力大,第二,粟特人康姓是归义军政权的重要支持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