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炀帝民族政策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王三北/赵宏勃 参加讨论

在炀帝策划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中,大业五年的西巡颇具代表性。在张掖,隋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通过蕴含深刻文化含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炀帝“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通过精美的衣物服饰、车水马龙的场面表现一个蓬勃向上的王朝所具有的自信与魅力。少数民族也“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荟集张掖,互相借鉴、吸收、炀帝与各国国君、来使“升殿宴饮”,“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21)。在巩固隋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除了在北巡、西巡中特意渲染文化气氛,促进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外,大业二年,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炀帝也是“欲以富乐夸之”,大动干戈,“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乐者,皆直太常”(22),集中了全国的音乐人才,在洛阳精心准备了一场大规模的歌舞表演。场面欢腾热闹,极具观赏性:
    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鳌,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又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歌舞不辍。又为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瓮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有舞,忽然腾透而换易之。又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旷古莫俦。(23)
    精彩的歌舞百伎,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无穷魅力,营造出富庶欢乐、普天同庆的气氛,使来自朔北荒漠的启民可汗惊叹不已、艳羡之至。
    此后,炀帝索性使正月十五的艺术表演活动成为一项制度:“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人。”(24)华丽的场面年年如故,很有吸引力。炀帝西巡之后,大业六年“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这一年的歌舞达到巅峰状态,洛阳、长安两地同时万人空巷,在洛阳:
    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崇侈器玩,盛饰衣服,皆用珠翠金银,锦罽絺绣,其营费巨亿万……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25)
    通过规模宏大、精美绝伦、喧腾欢跃的艺术表演,炀帝自豪地向少数民族展示了中原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将自己的艺术成就完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呈现出来,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原王朝无可抗拒的强大实力和威望。
    炀帝在大力推广中原文化时,也广泛吸收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各族文化,表现出宽宏的气度。文帝时,龟兹乐就颇为盛行,不论是王公贵臣还是寻常百姓,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欣赏“胡乐”成为潮流,出现许多擅长“胡乐”的音乐家,“皆妙绝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炫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26)。在这个基础上,炀帝大胆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将胡乐搬到了庙堂之上。他制定的《九部乐》是用于朝会、祭祀等朝廷重大活动中的礼仪音乐,其中只有两部是汉族音乐,其余的七部,高丽乐来自朝鲜,天竺乐来自印度,而西凉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都出自西北少数民族。“胡乐”在庙堂之上频频奏响,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兼收并蓄各种文化,使中原文化不断增添新鲜内容,增强了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