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炀帝民族政策新论(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王三北/赵宏勃 参加讨论

炀帝并不是昏聩无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营造了宏伟华丽的东都洛阳,建筑了多处行宫,修复了数千里的长城,沟通了长达5000余里的运河,还开凿了数千里的驰道,在短短10余年,奇迹般地完成了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当他沿着运河观 赏江南美景,在江都吟诗奏乐,以至于在广袤的草原上,在启民可汗帐内吟诵“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32)的诗句时,得意洋洋地回味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在波光粼粼的水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炀帝陶醉在流芳千古的理想之中,“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33),雄心勃勃地欲与秦皇、汉武一比高下。
    炀帝鲜明的个性使他的决策也带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他既容易采纳新颖的建议,推行正确的政策,而处处一鸣惊人方才罢休的心理也容易使事物发展超出合理的限度,使得原本无可厚非的事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还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再加上政策执行者的曲意迎合,最终导致合理的决策被荒唐的表象湮没了。如在沟通丝路时向西域商贾提供的优厚贸易条件,在丝路全面拓通后仍不加变通,为了维持强大昌盛的王朝形象,不惜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使“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34)。这部分开支最终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剥削率大大提高,造成人民生活困难。而在长途向西部转运物资途中,“经途险远及遇寇钞,人畜死亡不达者,郡县皆征破其家”(35),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又如610年洛阳盛会中,为夸耀隋王朝的富有,竟发展到“以缯帛缠树”、“卖菜者亦借以龙须席”(36),这种虚假的矫饰不仅是对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浪费,而且受到精明的西域商贾的讥讽,变成贻笑千年的笑柄。在文化策略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标新立异的动机使炀帝不顾国力,不恤民力,只求奢华与完美。每一次浩浩荡荡的出巡都是无休止的挥霍浪费;正月十五的歌舞表演,人数达3万余人,仅服装一项,就使“两京缯锦为之中虚”(37)。这些投资远远超出国家财政所能负担的合理限度,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从某种意义上说,炀帝的失策带有必然性。民族政策在东西突厥、吐谷浑、西域问题上一再成功,使炀帝的自信迅速膨胀,从好大喜功发展成为急功近利。他开疆拓土的豪迈之情,此时无法容忍高丽“藩礼颇阙”(38),更不能冷静从事,缺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耐心与慎重,他被以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迫不及待地以武力进行征服,结果一败再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役使人民过于苛急,最终使得人心离散,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正是在民族政策上,炀帝达到了成功的顶点,创造了不凡的功绩;但同样是在民族问题上,他打破了这个辉煌,步入惨淡。从伟大到荒谬只差一步,让后人去评说吧。掩卷沉思,隋炀帝的戏剧人生令人感到可叹可悲!
    注释:
    ①③④⑦(20)(32)《隋书》卷84《突厥传》。
    ②《资治通鉴》卷176。
    ⑤《隋书》卷85《宇文化及传》。
    ⑥(12)(15)(33)《隋书》卷67《裴矩传》。
    ⑧⑨(11)(13)(18)(22)(34)《资治通鉴》卷180。
    ⑩(14)(16)(19)(21)(30)(35)(36)(38)《资治通鉴》卷181。
    (17)《隋书》卷4《炀帝纪》。
    (23)(24)(25)(26)(27)(37)《隋书》卷15《音乐志》。
    (28)《资治通鉴》卷192。
    (29)《资治通鉴》卷179。
    (31)《资治通鉴》卷18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