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民族政策新论(5)
活跃的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应。文化、经济双管齐下,结出了丰硕的政治果实。东西突厥、西域诸国、吐谷浑问题纷纷迎刃而解,终于使隋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功不可没,而炀帝对文化策略的成功运用,匠心独具,也不容忽视。610年,高昌在朝贡时,准备献上一首新创作的乐曲--《圣明乐》。炀帝得知后,“令知音者,于馆所听之,归而肄习。及客方献,先于前奏之,胡夷皆惊焉”(27)。与其说这是炀帝一时心血来潮,故作惊人之举,不如说是有意要让少数民族体会中央王朝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一首乐曲传达的是远比音乐本身深刻的内涵,即中原文化包罗万象,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内容,博大的中原文化都能容纳、吸收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充分显示出一种纳百川于一海的恢宏气度,使少数民族产生倾慕感和文化认同感。除了音乐以外,诗歌、绘画、饮食、风俗、服饰等文化内容,也在各族之间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交流,使各族文化都补充了活力,获得新的发展,不仅消除了民族间的心理隔阂,也密切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隋王朝的联系,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炀帝策划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不可否认这些成就是以巨大的经济开支为代价的,这种负效应客观上加大了人民生活负担。然而也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活动看作炀帝奢侈挥霍、炫耀自夸的论据。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和平的方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各族人民增进了解,在不同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同时,不仅达到了“混一戎夏”的政治目标,无形中也从更深层次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足以说明炀帝独到的眼光。这种新颖的思路与前代帝王一味依赖武力而导致“海内虚耗”的做法相比,堪称处理民族问题的最佳方式。 四 在一般人心目中,隋炀帝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但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士族、减轻刑律、开创科举制、修撰图书、发展中外关系等一系列建树都可圈可点。他笃学博识,多才多艺,并非平庸之辈,就连推翻他的李世民、魏征等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是个“俊才”(28)。炀帝的个人才能与其身死国灭的悲剧性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他本人的个性也是不可低估的因素。 炀帝具有相当层次的文化品味,又酷好读书。他的出身地位和文才武功使他非常自负。他向往着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而且不仅在功绩上要超过古之帝王,在方法手段上也处处要标新立异,独出心裁,以求超越古人。这是炀帝在民族思想与政策上有所创新的性格基础。 炀帝重视经济因素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绝不是偶然的。他即位之前,曾长期担任扬州总管,在扬州生活过多年,这段生活经历在促使他积极发展与少数民族经贸关系的过程中,多少会留下一些烙印。当时的扬州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商业都会,商品交换活动非常活跃。耳濡目染,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本来就刻意求新的炀帝很容易想到发展商贸关系,通过经济联系以求得政治统一,这种策略不囿于常规,不会与前人雷同,又可以获得中原缺乏的畜牧产品,可谓一举两得。有意无意中,炀帝抓住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所在,也充分表现出他标新立异的个性。 同样,在文化策略上也很容易发现炀帝个人性格特点的影子。史称,炀帝“美姿仪,性敏慧,沈深严重,好学,善属文”(29),“临朝凝重,发言降诏,辞义可观”(30)。他风度儒雅,颇通音律,对于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学才能很是自得,他曾说:“天下皆谓朕承借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31)。正是由于较高的文化造诣,对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刻体味,因此他坚信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民族政策中也能奏效。唯其如此,炀帝才能想到把百戏搬到塞外上演,让胡乐奏响在庙堂之上。这些构想的实现及其良好效果,促使炀帝愈发兴致盎然地推广文化交流。他一再地为自己的新思路而激动,这些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