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秘密教门的兴盛 十八世纪秘密教门的兴盛,主要表现为世袭传教大家族的出现,叛逆思想的滋长和政治野心的膨胀,武风的盛行及教派的繁衍与在各地的蔓延。 第一,世袭传教大家族的出现 秘密教门的教主地位,一般都是世代相传的,这同秘密教门教主们藉传教敛钱致富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许多秘密教门的创始人(教主),都曾藉传教收徒而发财致富。明代罗教创始人罗梦鸿以教徒们“馈送颇多,因而致富”。(14)闻香教创始人王森本来是个贫苦的皮匠,也因传徒敛钱而“家成巨富”。其住宅“周围墙垣用石垒砌,屹然如城”。(15)王森之子王好贤不仅继承了其父的巨额财富,而且还娶有一妻四妾,家中家丁、仆役数十人,过起贵族式生活,其子孙还用敛得之钱,捐官进入仕途。 秘密教门规定,凡拜师入教时,须向师父奉献“根基钱”、“种福钱”,声言赠送给师父的钱越多,则将来得到好处的根基就越深,福气越大。徒众们平时焚香礼佛时,也要以银钱上供,徒师父来时取走。师父来到徒弟家中,徒弟要供给食宿,临行时还要送给路费,称为“线路钱”。逢年过节,徒弟们向师父的奉献,更是不可缺少。这样,收徒越多,便获利越大。徒弟们把钱送给自己的师父,师父把其中一部分留为己用,其余赠送给自己的师父。这样,层层奉献,汇集到教主手里,便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刘佐臣的后裔刘省过在犯案被抄家时,清政府官员从他家中搜出的白银竟达一万二千四百余两。(16)嘉庆年间直隶巨鹿县大乘教教首孙维俭,于短短的数年之内,竟从教徒手中敛得白银四万二千余两。(17) 教首们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自然不让“肥水外流”,一般都把教主地位传与子孙后代,久之,便形成了许多传教大家族。 十八世纪秘密教门的大家族,著名的有直隶滦州石佛口与卢隆县安家楼的王姓,山东单县刘姓及浙江庆元县的姚姓。 直隶滦州石佛口与卢隆县安家楼王姓家族,是闻香教(东大乘教)主王森的子孙。王森于明万历年间创立闻香教,因传教敛钱而成巨富。他生有三子,长子王好礼,次子王好义,三子王好贤。入清以后,王森的子孙们继续以传教为职业,分为三支,各自发展。称清茶门教。 王好礼一支。 王好礼生子王图新,因无嗣,过继其兄王可新之子王焕。王焕生子王敏迪。王敏迪于康熙年间因犯案被捕,雍正三年遇赦释回。王敏迪生有三子,长子王永泽,次子王永德,三子王永福。王永泽因子夭亡,又过继其弟王永福之子王度为嗣。王度即王如青,曾在河南滑县及直隶邯郸、磁州等地传教。 王度生有三子,长子王逢太、次子王交太、三子王履太。王逢太也在直隶邯郸、磁州一带传教,并有“青山主人”称号。 王敏迪之次子王永德生子王炜即王恺邦,曾在河南滑县传徒,其弟子王献忠又把清茶门教传到山西凤台县。王炜无子,过继王好义之七世孙王汝谐为嗣。王汝谐即王景益,于乾隆末年来到江南,以行医为掩护,秘密传徒。 王敏迪之三子王永福也来到江南传徒。 王好义一支。 王好义之子王可新曾任清军参将,其次王应豸因无子,过继王代为嗣。王代又无嗣,过继其叔王应麟之子王永年为嗣。王永年之子王烈也来到江南传教。 王好贤一支。 王好贤之子王如纶,王如纶之子王盬时,举家迁往卢隆县安家楼。王盬生有四子。长子王通遹修一支,曾在河南新野一带传教。乾隆年间,这一支把清茶门教传至湖北。王盬之次子王逊修一支,把清茶门教传到山西。王逊修之子王怿时,又把清茶门教改称“清净无为教”。 王怿之长子王亨恭即王忠顺后因清净无为教无人信从,又于乾隆二十九年自称“弥勒佛转世”,改称“白阳斋教”,对外称“清茶会”。乾隆三十六年王亨恭犯案被处死,其子王殿魁年仅七岁。王姓家族为了使传教世家延续下去,于王殿魁年满二十岁时,由其祖母李氏向他传授清茶门教教义、教规。乾隆五十九年,李氏又令王殿魁赴江南,收其父、祖之徒为徒。(18) 王怿之次子王苞,也曾到湖北传徒。其子王秉衡后来在江苏仪征收柳有贤为徒,柳有贤后又以收圆教、无为教的名目,在江苏、安徽传徒。 王姓传教家族从明末兴起到清嘉庆二十一年被破获,存在了近三个世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