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王继平 参加讨论

然而,清廷并没有放弃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和戒备,特别是曾国藩攻占金陵前后,对于这位拥军30万,直接统治和节制江、皖、赣、浙、湘、鄂、闽乃至粤、桂、川的重臣,以及控制整个长江水面,拥有半壁江山的湘军集团,更是严加戒备。清廷的措施有二:一是拔擢湘军其他将领,压抑曾氏兄弟,以达到牵制曾国藩的目的。在金陵克服之前,清廷提拔其他将领就包含了牵制曾国藩的意思。而当发生曾国藩与沈葆桢争饷之事时,清廷便有意偏袒沈,而裁抑曾,从而导致曾、沈不和,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对曾国荃,清廷也有意贬抑。 1863年5月, 国荃升任浙抚,照例可以单折奏事。但清廷以国荃在雨花台办理军务,未赴浙就任为借口,加以批驳,令曾氏兄弟惶恐不安。同时,对曾氏的部下,不但已死去的塔齐布、罗泽南、江忠源、胡林翼、李续宾、李续宜以及仍健在的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杨载福、刘长佑均采取拉拢与扶植政策,使之与曾国藩离心甚至分庭抗礼,达到控制和利用的目的(注:朱东安。曾国藩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5. )。金陵克复后,清廷又为千余太平军突围一事,追究曾国荃的责任,还追查天京黄金之事,意在敲打曾氏兄弟。二是在军事上布置兵力,形成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包围之势。当时金陵克复后,清廷派官文守武昌,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材分守扬州、镇江,据长江下游;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之交,虎视南京。这样,只要曾国藩及其湘军有异动,四面围剿便可展开。
    到曾国藩自剪羽翼,裁汰湘军之后,清廷才逐步放松戒备,猜忌也不那么严紧,倚曾国藩为“忠臣”了。然而,满族朝廷恪于祖制,是始终不会完全信任汉臣的。不过在湘军之后,李鸿章及其淮军已经崛起,清廷完全可以以李制曾、以淮代湘了。
    总之,在湘军军事集团兴起之后,到湘军被淮军取代,清廷对曾国藩及其湘军是充分利用、严加戒备的。它的这一政策,虽然不是保持曾国藩及其湘军对朝廷忠心耿耿、不能成为控制晚清政局的唯一因素,但是应当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这是晚清政府保持防止地方势力崛起进而削弱中央政府的有效手段。
    
    晚清政局没有因湘军集团的崛起而造成地方尾大不掉,王朝大权旁落、政权分崩离析的局面,还应当从曾国藩及其湘军这一方面来考察。只有在曾氏及湘军对清廷作出善意的回应,这种互动关系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从而保持晚清政局的稳定。而这,又是取决于曾国藩及其湘军的态度的。
    曾氏及其湘军将领对清廷的既利用、又戒备的政策并非不知,然而又作出了善意的回应,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们本身乃“书生”,具备了对清廷的发自内心的忠诚(这种忠诚乃源于长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二是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们有强烈的“事功”追求,想建立一番功业,而不是占据一时一地之私利,如一些纠纠武夫集团一样。正是这种强烈的功利心使他们在遭受清廷猜忌、备受折辱时仍能克制自己,为建立事功而忍辱负重,以见信于朝廷。
    《清史稿》论曾国藩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我以为这是十分恰切的话。所谓“本于学问”,我理解为“他的学术思想及其治学方法,对他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成就的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兴功业’也好,开创洋务先河的现代化事业也好,实在是他的学术观的真切表现”(注:王继平。论曾国藩的学术观[J]. 近代史研究,1996,(5)。)。
    与封建社会的所有士人一样,曾国藩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建功立业,成为帝师王佐,是封建时代的士子的最高理想。曾国藩出身于寒微的耕读之家,祖辈中虽有识字之人,但却没有功名。这使得已逐步在地方成为头面人物的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大以不学为耻”,希望子女能获得功名,以壮门面。但可惜曾国藩的父亲曾竹亭生性钝拙,“累困于学政之试”,43岁才中了举,入学县学,然而却是“应小试者十七役”才得到的这个结果(注:曾国藩全集。诗文[M].331、77、73、81. )。在这种情况下,祖父和父亲都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穷年磨炼,以期有成”(注:曾国藩全集。诗文[M].331、77、73、81.)。 曾竹亭从曾国藩8岁起就把他带在身边,“晨夕讲授,指画耳提, 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巳”(注:曾国藩全集。诗文[M].331、77、73、81.)。 真所谓“只将艰钜付儿曹”。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曾国藩,当然是具有强烈的功名心,“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注:刘蓉。养晦堂文集[M].卷3,17、5、32.),希望金榜高售,做一番功名事业。因此,曾国藩从小就有做大事业的志向,所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注:曾国藩全集。诗文[M].331、77、73、81.),“匣里龙泉吟不住, 问予何日斫蛟龟”(注:曾国藩全集。诗文[M].331、77、 73、81.)的诗文,正道出他做一番大事的决心。他在给亲友的信中说:“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万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其身,行道于妻子, 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乡党。”(注:曾国藩全集。书札[ M].卷1,12、30、27、30;卷3,39、43;卷4,7.)“君子之立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注:曾国藩全集家书(一)[M].39.)。 他甚至立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注:求厥斋日记类抄[M].上卷,9.)的确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注:黎庶昌。 曾国藩年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6,6.)。正因为有这样一番功名心,当他中进士而蛰居于翰林院的一段时间里,颇有居闲职而不能一展抱负的失落感,所谓“古来名利客,谁不到长安?独立看参昴,横天如此寒!”“入年吟旧句,回首但茫茫”(注:曾国藩全集。 诗文[M].331、77、73、81.),正是这种失落感的真实写照。而一旦外放考官,却又有“卧龙跃马今安在?极目天边意未穷”(注:曾国藩全集。 诗文[M].331、77、73、81.)的踌躇之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