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王继平 参加讨论

考察咸、同年间湘军集团与清廷的关系,可以看出,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清朝,对于汉人始终是防范的,但同时也因时调整了一些政策,对新崛起的汉族士大夫势力予以利用,有时甚至重用。同时,它的驾驭术又很高明,使湘军集团对事功的追求使他们并没有向武人跋扈的方向发展,而是在备受猜忌,多方掣肘的情况下,不断以言行来表达其忠诚。这主要得益于曾国藩及其将领的理学家性格和书生本性。正是这双方的可融合、接纳的基础,使二者的互动关系就其趋势来说是一致的,由此而使晚清政局在经历了一次罕见的农民战争的打击之后,却没有出现历史上常见的大权旁落、朝廷名存实亡的局面,而是出现了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
    应当说,中兴王朝,是曾国藩这样一批湘军将领的夙愿。正是出于澄清天下、挽救衰世、中兴清朝的愿望,这一批“矫矫学徒”才特起从戎,建立起一支强悍的队伍,而且确将清朝制兵也望而先溃的太平军镇压下去,造成了收拾东南半壁河山的业绩。或许不能说他们的确实现了中兴“大业”,然而同治年间新的政象的出现,又不能不说乃是湘军一班人物所导引出来的。
    在政治上,湘军集团的崛起所带来的新的变化,是汉族士大夫势力的崛起。戒备和猜忌汉人,是有清一代的祖制。但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东来,将满清王公贵族的颟顸、腐败和无能暴露无遗。即使是有识见的满族王公大臣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满人胡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注:薛福成。庸庵全集·庸庵文续编[M]. 下卷,7~8、20.),“欲办天下大事,当重用汉人”(注:坐观山人。清代野记[M].下卷。),“非重用汉人,不能已乱”(注:尚秉和。辛壬春秋。卷26.)。与此同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和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人物不但表现出了优于满族官员的才能,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势力,满族的朝廷似乎也离不开汉家大臣。因而改变了咸丰、同治以后的政治格局,这不能不说是同治年间新的政象。并且,这样一批新进的汉族官员,以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起家,有一股澄清天下、蓬勃向上的锐气,因而在实际为官中,较满族旧臣更有进取心,以曾国藩来说,无论在两江总督还是在直隶总督任内,均采取了一些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推动文化的措施,对恢复经过太平天国冲击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同治政治中兴的表现之一。
    在经济上,湘军人物通过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对西方人、西方器物的认识,成为同治年间自强运动的主体。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与西方侵略势力的交道中,逐步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也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声光电化所代表的物质文明的优越性,因而冲破顽固势力的重重阻力,相继在中国建立起一批新式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创办了新式的学校,派遣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这一切,都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切的活动,促使了社会观念的渐次转变,为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因此又可以说,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肇始,也是同治中兴的又一表现。
    在军事上,湘军集团成为晚清军制变革的中介,在一定的程度上振兴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八旗曾经是满族摧毁明朝、入主中原的剽悍之师,然而经过两百年的承平时期,它早已腐败不堪,在太平军面前彻底崩溃。湘军以全新的军制组成,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充分证明了它的势力。这样,它便成为同治时期清廷改革军制的参照。从此时起至清末新军编练止,影响中国军事制度数十年的是湘军制度。依据湘军制度建立起来的练军、防军等武装,成为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对内、对外战争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湘军集团对晚清政局的另一重大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湘军集团以作育大批人才而成为晚清人才的渊薮。曾国藩练湘军的目的之一是“引出一班正人,转移一时风气”,即作育出一批为中兴清朝服务的经邦治国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达到了这个目的的。晚清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外交领域,活跃的大批人才,有相当的比例是与湘军有联系的,或为湘军营伍出身,或曾为曾国藩幕宾。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李翰章、彭玉麟、李元度等封疆大吏,郭嵩焘、薛福成、容闳、王闿运、吴汝伦、吴嘉宾、王定安等文人学士,都是晚清社会的栋梁人才,均与湘军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上论之,湘军集团的崛起,的确为同治年间的晚清政局带来了新的气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谓“同治中兴”并非完全是统治者及其文人的粉饰,是可以的。当然,与曾国藩及其湘军人物的澄清天下、中兴王朝的初衷相比,这是大有距离的。清朝统治,在经历了200 年的发展后,已经向着衰败的趋势发展,而世界大势又将中国卷入了一个全新的格局之中,曾国藩这样一批“忠臣”,即使有远大的抱负,也已是回天乏术,无法挽救这样的命运。其实,在曾国藩督直时,就逐步得出了“中兴”的悲观结论。他看到“吏治风俗颓坏已极,官则出息毫无,仰资于徭役;民则健讼成性,藐然于宪曲”的局面,真感到“一筹莫展”、“甚可忧耳”(注:能静居士日记,同治三年四月八日,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其实, 这并非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个人或集团的“回天乏术”,而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决定的。作为王朝中变时期的人物,湘军人物们所能做到的,他们都做到了,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历史所能要求的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