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宝国 参加讨论

《宋书》卷九三《雷次宗传》:“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南朝重视知识的倾向在这四种学问中都有表现。我们先来看文学方面的表现。
    在文学方面,至少从刘宋开始,重视知识的倾向就十分明显。梁锺嵘《诗品》序: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锺嵘说南朝在文学创作方面存在“贵于用事”的风气。所谓“事”即典故,“用事”与“隶事”含义相同,也是指征引典故。按锺嵘说,此风从刘宋颜延之、谢庄开始。在他们的影响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成了“且表学问”、炫耀知识的工具。[39]
    颜延之是晋宋之际人。《宋书》本传说他是“好读书,无所不览。”[40]锺嵘在《诗品》“中品”中再次申明序中旧说,称其诗作“喜用古事”。“好读书”与“喜用古事”两个方面是有关系的。刘勰曾说:“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41]所谓“学贫者迍邅于事义”,就是说如果作者学问贫乏,便会在“用事”上遇到困难。可见,若要在诗文中炫耀知识,便不得不广泛读书。除了在诗文中“喜用古事”外,颜延之在《庭诰》中对自己重视读书的观念更有明确表达。《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称其“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他假设一场景告诫后人说:
    适值尊朋临座,稠览博论,而言不入于高听,人见弃于众视,则慌若迷涂失偶,黡如深夜撤烛,衔声茹气,腆默而归,岂识向之夸慢,祇足以成今之沮丧邪。此固少壮之废,尔其戒之。
    这是在告诫后代,若不多读书,将来就会落到如此窘迫的境地。以后颜之推也有类似之说:“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4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引卢文弨《论学札》评论道:“二颜之语,其形容不学之人,致为刻酷。”[43]
    锺嵘提到的另一个“贵于用事”的代表是谢庄。谢庄是谢弘微之子,也是博学之士。《宋书》本传说他自幼好读书,“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精于《左传》,“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谢庄还擅长作赋,“文冠当时”的袁淑见其所作赋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44]此外,谢庄还是当时一流的玄学家。
    在玄学方面,刘宋时也出现了明显的重视知识的倾向。王僧虔《诫子书》提供了重要的讯息。《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
    僧虔宋世尝有书诫子曰:……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彷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45]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袠》,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袠》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
    对王僧虔《诫子书》,余英时先生曾撰文详细考释。对文中“设令袁令命汝言《易》”云云,余先生解释说:如果像‘袁令’、‘谢中书’、和‘张吴兴’这三大名家分别和你谈三玄,难道你也能推说没有读过这些基本的清谈文献吗? ”[46]关于《诫子书》的意义,他说:“《诫子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具体地指示我们,清谈到了南朝中期已演变成什么样的状态。它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它在当时门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何种功能?《世说新语》虽是清谈的总汇,但止于刘宋之初;现存梁元帝《金楼子》和颜之推《颜氏家训》也偶有涉及,但不及《诫子书》之集中与具体。此外散见史传的清谈记录则更属一鳞片爪。所以古今学人讨论清谈问题都特别重视它。唯本文以考辨《诫子书》的疑点为主旨,不能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观点对南朝清谈多所推论。”
    余先生关注玄学在南朝的变化,只是限于文章考辨的主旨而没有展开讨论。在我看来,《诫子书》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指出像魏晋玄学时代那样仅仅强调思辨、强调“清辞简旨”已经行不通了,清谈也要以读书为基础,对文献、对前人各种意见必须了然于胸,如果这些都不懂,那是没有资格谈玄的。[47]《诫子书》不会是无的放矢,王僧虔所反对的这种不读书而空谈的习气此前一定是存在的。
    据余先生考证,《诫子书》中提到的“袁令”、“谢中书”、和“张吴兴”分别是袁粲、谢庄、张绪。他们都是当时第一流的玄学家。袁粲,“(泰始)六年,上于华林园茅堂讲《周易》,粲为执经。”[48]张绪,“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常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49]齐建元四年,“初立国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 谢庄精通《左传》、《论语》已如前述。他们虽然都是玄学大家,但却均学有根底,绝非空谈之士。王僧虔本人“好文史,解音律”[50],在学问上颇有造诣。《南史》卷二二《王僧虔传》:“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履、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纶。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有得十余简以示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由此可见他的博学。关于南朝玄学重知识,还可以举出一个例证。《南史》卷七一《伏曼容传》:
    少笃学,善《老》、《易》,倜傥好大言。常云:“何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观之,晏了不学也。故知平叔有所短。”聚徒教授以自业。……为尚书外兵郎,尝与袁粲罢朝相会言玄理,时论以为一台二绝。
    伏曼容能与袁粲“言玄理”,自是玄学中人,但却看不起玄学开创者何晏。他的傲慢并不是因为自己在玄学理论上有什么创获,而全是在“事”之一端。在他看来,何晏在学问上是不行的。伏曼容的优越感只是一种知识上的优越感。
    唐长孺先生曾经说:“整个玄学自晋以后便只是知识的炫耀”[51],而不再具有现实政治意义。这个观察十分敏锐。不过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知识的炫耀”并不仅仅局限在玄学领域。在前面涉及的文学领域以及接下来要讨论的经史领域中,重视知识、重视对知识记忆的倾向也十分明显。经史方面,相关的例证非常多,这里只能引出最具典型性的若干史料。《南齐书》卷二三《王俭传》: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俭曰:“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后上使陆澄诵《孝经》,自“仲尼居”而起。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