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唐长孺:《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948年12月,此据《山居存稿续编》,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29-352页。 (28)雷家骥:《从战略发展看唐朝节度使体制的创建》,《简牍学报》第8期,1979年11月,此据唐代学会编:《唐代研究论集》第4辑,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53-318页。 (29)《通典》记云:“薛举、窦建德、王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97《边防十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470页。 (30)游牧人对农耕地区物质资源的依赖,显然大于农耕人对游牧地区物质资源的需求。关于这方面情况,参见A.M.Khazanov,Translated by Julia Crookenden,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New York,1984,特别是第3页。 (31)双方关系的交涉很复杂,且持续唐高祖一朝和太宗初期,具体过程可参见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185页;朱振宏:《隋唐与东突厥互动关系之研究(581-630)》,中正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第165-281页。 (3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唐代河套地区军事防御系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第316页。 (33)吉登斯曾说:“社会科学家们习惯于把‘社会’看成是具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实体……那么一般而言,这并不是因为,具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实体是社会联合所固有的一切属性,而是因为,它是与民族-国家相伴随的独特社会整合形式的产物。”[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34)参见朱振宏:《论贞观十三年(639)“九成宫事件”及其影响》,《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3期,2010年6月,收入《隋唐政治、制度与对外关系》,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41-182页。李鸿宾:《九成宫事变引发的突厥贵族政治认同问题--兼及〈阿史那(李)思摩墓志〉》,宝鸡市九成宫文化研究会编:《第二届全国九成宫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2-99页。 (35)参见李鸿宾:《唐朝三受降城与北部防务问题》,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153页。 (36)《资治通鉴》卷215,唐玄宗天宝元年正月条。 (37)[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172页。 (38)[美]纪若诚(C.Pat Giersch)著、沈海梅译:《“混杂的人群”:中国西南近代早期边疆的社会变迁(1700-1880)》,陆韧主编:《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147页。 (39)参见康乐:《唐代前期的边防》,第11-21页。 (40)《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 (41)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155页。 (42)《资治通鉴》卷195,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八月条。 (43)参见王永兴:《唐灭高昌及置西州、庭州考论》,《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119页。 (44)参见张广达:《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52页。 (45)《贞观政要集校》卷9《议安边第三十六》,第503-504页。 (46)参见陈连开:《华夷五方格局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237页。 (47)参见张广达:《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第114-15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