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总结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推进。那时,它们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在从全世界获得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的一切资源的同时,也向殖民地转移剩余的人口。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城市体系几乎都是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服务,为它们做“配套”。尽管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过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但是,借助于它们对全世界的支配地位,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了这些问题。除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中展开的。这一格局决定了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或多或少地要依附、依赖于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只能处在屈从的地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只能从本国内部的农村地区获取所需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城市建立了对乡村的统治,它们似乎是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重构了“核心”和“依附”的关系。但是,当农业不受重视、农村衰败、农民贫困时,大量的劳动力却找不到合适的出路,只能流落到城市,把城市里的棚户区作为他们的“殖民地”。 正是因为这种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极为不同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有别于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形成了在发展中国家间大致相同的城市化特征和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城市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是在既有的现实条件下创造新的历史过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决定”的,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和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基本趋向、特征和问题。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想尽办法去解决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国家甚至采用了“五年规划”的形式努力地去塑造新的城市布局,但终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平衡的城市发展局面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问题。 当然,历史形成的局面和客观的现实条件不能成为放任城市问题存在及其恶化的借口。人们虽然在既有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但历史毕竟是人自己来创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城市化过程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有良好预见和有序推进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即使不能发展出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城市体系,至少也可以避免或缓解“过度城市化”的局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可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本文的开头已经指出,城市化水平虽然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像印度那样城市化水平不高但城市问题突出的城市发展路子固然应该避免,但像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那样的过度城市化也不值得效仿。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 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健康的城市化的功夫要花在城市以外,即要使乡村得到较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于城市以外的地方,过度的城市化只不过是农村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城市人口膨胀的原因,从表面上看似乎在于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没有完全为城市经济所吸纳,他们被迫去从事非正规的经济活动,并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棚户区、贫民窟,就他们劳动和生活的条件而言,城市实在不是他们所向往的天堂。然而,大批的农村人口还是涌进城里寻找生活。促使这些农民进城的力量显然不是城市的吸引力,而是农村的推力,是因为在农村生活不下去(比如农民无地、失地和少地),或者是因为农村的生活条件连城市的贫民窟都不如的状况,才逼使他们离乡背井流入城市。所以,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 第三,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这一判断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不过,在经过了大约两个半世纪的发展以后,工业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从初期工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到后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再到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工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工业发展的方向。但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现代工业企业反而不如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在今天,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同起来的认识可能是简单化的,一味追求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化也未必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从长远看,追求新型的工业化虽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发展经济是手段,使社会进步才是根本的目的,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使城市化出现问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页。 ②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7。 ③韩俊、崔传义、赵阳:《前车之鉴: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书摘》2005年第9期。原文题为《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