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俞金尧 参加讨论

三、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不少问题,如贫困、交通拥挤、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不过,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里的主要问题在于城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很多人处在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又引起严重的贫困问题、非正规的经济部门扩张、城市化呈“过度”发展的状态。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城市工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劳动力的条件要求是不同的。城市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生产,限制了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上首先采取“出口导向”的政策,以出口原材料换取欧美国家的工业品。后来,它们的经济政策从出口导向转为“进口替代”,在本国发展制造业,自主生产工业品以替代进口工业品。这样,拉丁美洲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大体上,在1950年代以前,进口替代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在这个阶段,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到60年代,随着消费品工业基本达到自给,拉美国家开始转向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的进口替代过程。这时,拉美国家所建立的工业企业多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比如交通、能源、石化,以及生产冰箱、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工业。相比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可能大幅度地吸收劳动力,对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所起的作用有限。
    智利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从1976年到1980年,智利的经济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工业对智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1974年,工业部门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5%,到1980年,这一比率下降到21.5%。13个进口替代工业的生产全部出现下降,而这导致就业水平的下降,在1973年至1980年间,这13个行业的就业水平至少下降了38.8%。制造业领域的就业问题甚至在增长最快的工业部门中也显现出来了,在1973年到1980年间,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酿酒、建材、家具、钢铁和造纸等行业是增长最快的工业部门,它们的总产量在此期间增长了81.7%,但实际的就业率却下降了16%。这样,在1973年到1980年间,智利工业结构的转变,使得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取代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了重要地位,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城市工业经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能力的下降。(39)
    就业增长缓慢的现象在拉美很多国家都发生了。在1963年至1969年,巴西制造业年均增长6.5%,而它的制造业年均就业增长率只有1.1%;哥伦比亚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9%和2.8%;哥斯达黎加为8.9%和2.8%;厄瓜多尔为11.4%和6.0%;巴拿马为12.9%和7.4%。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些拉美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与就业的增长不成比例。更有甚者,多米尼加在此期间、在制造业出现年均1.7%的增长的同时,制造业的年均就业增长率则为-3.3%(40)。有人做过总体估计,从1960年至1969年,拉美制造业领域的就业增长率只有该部门产量增长的40%(41)。
    在亚洲,印度又可以成为这方面的典型。从1961年到1976年,印度用于现代工业的投资增加了139%,工业产量增加了161%,但就业只增长71%。结果,每单位总产量的就业实际上下降了34%,每单位资本的就业下降了28%。从1971年到1978年,劳动力增加了3500万,但非农部门只吸收了其中的900万,其余的由正规经济部门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各吸收一半。印度只有10%-11%的劳动力增量能被正规部门吸收,其余的劳动力不是留在农村,就是进入城市经济的非正规部门寻找活干,或者是处于失业状态。由于正规部门的就业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的增长,当正规的工业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时,有据可查的就业增长率每年只有2.5%(42)。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在印度城市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增长率每年只有0.2%,而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3.6%(43)。城市工业的就业率增速远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大城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其他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
    失业现象十分严重。
    仅以下数字足以说明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1950年,拉丁美洲的就业不足人口占全部经济自立人口的46.1%;1970年时,这一比率为43.8%;1980年时仍高达42%(44)。国际劳工署曾估计,除了当时的中国和其他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外,1975年亚洲城市的公开失业率为6.9%;非洲为10.8%;拉丁美洲为6.5%(45)。
    贫困现象突出。
    在拉美,1970年时已有37%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63%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贫困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80年代。到1994年,这一比率完全颠倒,城市的贫困人口竟占该地区全部贫困人口的65%,也就是说,几乎有2/3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城市里(46)。在1973-1974年和1987-1988年的印度,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万,而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却增加了2300万。1973-1974年,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百分比从56.4,大幅下降到1987-1988年的39.3;而城市在同一时期的贫困人口比率的下降幅度就小得多,只是从49.2降至40.1。也就是说,在1987-1988年,城市中贫困人口的比率竟高于农村地区。到1993-1994年,城市贫困人口仍有7630万之众,占城市总人口的32.4%;农村贫困人口为244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7.2%(47)。印度的大城市也是乞丐聚集之地,1955年时,德里的乞丐约有3000人,1959年时,乞丐人数达到六千多人。其他大城市的乞丐情况与德里相似。除了小部分乞丐是本地人以外,大部分乞丐来自外地。到1990年,大城市中的乞丐问题仍与以前一样。(4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