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从1950年到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四倍,年增长率高达4.1%,城市化水平也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这种增长速度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在社会经济相似的发展时期的城市化速度。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发达国家有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迅猛发展时期。在1860年至1900年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2.4%,城市化水平则以每年1.3%的速度提高。此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2%上升到32%,大约花了一百年时间,而发展中国家只花了50年时间(11)。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发展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以1950年至1975年为例。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从2.87亿增加到8.38亿,平均年增长率为4.4%;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4.44亿增至7.52亿,年均增长率仅为2.2%。即使拿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发展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城市人口较快的增长速度。据估计,从1950年至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的2.75倍(12)。 2.城市人口绝对量膨胀。 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为2.87亿,到1975年增至8.38亿。在这1/4个世纪里,全世界新增的城市人口中,几乎有2/3的人口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产生的。(13)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更是达到了17亿以上(14)。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950年时,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3%,但其城市人口却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强。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尽管占着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但其城市人口只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40%左右。1970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占有了一半的世界城市人口份额。(15)此后不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就开始占据主要的份额,并且这一份额在不断地扩大。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约占世界城市人口的55%,1990年约占61%,2000年约占69%,呈逐渐扩大之势(16)。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之所以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城市化早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口增长率也已经很低,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有限,城市人口已不可能有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本来就低,而人口增长却极为迅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幅度稍有提高,便可以使人口的绝对数大大增加,从而有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地区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了迅速的工业化过程,由于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卷入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数也比过去要多得多,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大发展。 不过,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不平衡的。 由于发展中国家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它们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别极大。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十分明显。比如在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28%,但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极大: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已高达61%,而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则只有26%。到90年代中期,各大洲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拉美74%;亚洲35%;非洲34%(17)。 同时,各大洲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样。在20世纪下半叶,非洲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尽管是最高的,但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份额却不大,1950年仅占4.5%,到1980年上升到7.5%。拉美的城市化水平最高,但其所占份额1950年时为9.1%,1980年也才达到13.1%。亚洲则是绝对的城市人口大洲,1950年时,它的城市人口约为2.26亿,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就已达到31%;到1980年时,这一比率更是上升到40%,它在这一年的城市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1950年时的世界城市人口总和;到1990年,亚洲的城市人口近10亿(18)。可见,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在亚洲。 各大洲内部的城市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在1980年的亚洲,不丹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尼泊尔和老挝为5%。在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所列的36个低收入国家中,1980年时,只有14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0%以上,没有一个低收入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分别只有13%和22%(19)。 即使在一国之内,城市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以印度为例,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东部和北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1981年的人口统计显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35%;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喜马偕尔邦,竟不到10%(20)。1991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尽管印度各地的城市化水平在逐渐提高,但各邦城市化水平的总体格局与十年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变。(21) 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人口倾向于在大城市集中,城市首位度高,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以100万人口规模作为大城市的最低标准,那么,这样的大城市在发展中国家增长得很快,无论从数量和规模方面看,都超过发达国家。1950年时,世界上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78个,发展中国家只占31个。但到70年代早期,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的数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1975年,世界上共有183个大城市,发展中国家占95个。又过十年,仅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数量就达到了276个(22)。印度大城市的发展是20世纪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1901年时,印度只有加尔各答的人口超过100万。1951年时,人口规模超100万的大都市增至5个。1991年,这样的城市猛增至23个。随着人口规模超百万城市数量的增加,它们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也在不断提高。1941年,加尔各答和孟买的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3%;到1981年时,12个人口规模超百万的城市,占印度全国城市人口的26.91%。1991年,23个最大城市的人口总数达到7200万,占了印度全国城市人口的1/3(23)。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孟买、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拉斯这四个城市似乎成为对印度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23个最大城市的7200万人口中,竟有一半以上(即占52%)的人居住在这四大城市(2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