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第 2章《清代陕北宗族的形成》,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23-64页。 (61)林济:《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2)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第1章第1节,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63)钱杭:《关于同姓联宗组织的地缘性质》,《史林》1998年第3期;《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铭铭评论郑振满所说的基层社会自治化是“政体转型”,见氏著《帝国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65)邱汉生:《宋明理学家与宗法思想》,《历史研究》1979年第11期,第62页。 (66)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前言。 (67)王思治:《宗族制度浅论》,《清史论丛》第4辑。 (68)王善军:《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收入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绪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9)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绪论第4节(四),第133-13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0)参见瞿林东:《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几种观点》,收入《历史研究》编辑部:《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 (71)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之“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0-107页。 (72)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3)中译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 (74)(75)(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332-333页。 (76)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77)常建华发表有书评,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 (78)管东贵先生从更为宏观的视野看待以宗法为主轴的中国社会,认为曾经历两次重大变动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以前的宗法封建时代(主要指周代),可以称为“单血缘支配社会”;秦汉至辛亥革命以前的第二阶段为半宗法时期,也可以称为“多血缘支配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组织进入第三阶段,即“非血缘支配社会”,持续至今。每次变动都有显著的血缘解纽现象。见《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血缘解纽--主要以台湾社会为例》,《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 (79)(美)王国斌著、李伯重等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