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者基本上都认定宋以后的宗族制度是新产生的,由多种因素促成,新宗族制度的形态不同于宋代以前(78)。19世纪所提出的历史变迁目的论的社会理论,深刻影响了宗族研究,但是并不能充分说明中国的社会与历史。宋以后的宗族与宋以前的世家大族相较,其对于国家与地方的影响都不及前者,其实这也反映了宋以后的士绅与以前的士族不同,前者是国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国家与地方之间关系的部分。因此,宗族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国家与社会媒介的性质。美籍学者王国斌比较宋以后的中国与欧洲国家后指出,中国国家力求使用精英以帮助国家进行统治,国家形成的意识形态把维持大众福利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中国的统治是基于道德的意识形态,国家官员与社会精英同样遵循一种儒家关于社会统治的策略,国家委托地方精英代行管理社会福利职能。官员与社会精英合作以巩固社会秩序的主要社会控制措施主要有意识形态、物质利益与强制性三种手段。中国的强制性控制目标,是创造一个安定的农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宗族对其成员也采取道德的、物质福利的和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这与国家的控制相辅相成。”(79)新儒家关于社会秩序的策略,向地方精英提出了促进社会安定与大众福利的新方式。据此,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同新儒家意识形态转型,国家的转型,以及士绅的作用,联系来考虑。 四、宋明以来宗族与社会的几点思考 宋明以来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特质。以往对于宋明以来宗族与社会的探讨较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问题,较少考虑社会文化的视角。从文化变迁来看,所谓世家大族的中古时期,恰恰是佛教盛行时期,影响到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观念,祠堂祭祖就受到佛教影响,义田的设置与佛教信仰有关,新儒家的理学也是在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后又来战胜佛教的。宣讲、讲会、祠堂的设立令我们想到佛寺、法会与俗讲。宋以后的文化形态是新儒家(理学)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时代,佛教世俗化并在意识形态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宋以后宗族形态可以视为这种文化变迁的一部分。 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宋以后宗族制盛行于聚族而居地区,聚族说明父系血缘群体的存在,这些群体的习俗性制度是怎样的?如何接受新的宗族制度?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换言之,我们不妨将宗族的存在类型化为士大夫组织化的宗族与民间存在的习俗性宗族,而对于后者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宋明以来宗族的南与北。近世宗族盛行于南方地区,而北方则没有南方那么多功能性制度,那么北方的宗族制度是怎样的?研究非常薄弱,急需弥补。开展不同地区宗族的比较研究是很必要的。此外,宋儒有关宗族建设的主张也传到李氏朝鲜与越南等国,对比东亚社会的宗族形成问题也是必要的研究方法。 宋明以来宗族的官与民。近世宗族与“士大夫化”、“庶民化”、“民众化”这些问题有密切关联,似乎许多细节并不清楚,需要大量微观的实证的研究,确定官与民在宗族中的位置。 宋明以来的国家与宗族。近世宗族制度的完善实际上是在国家与宗族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从宗族看国家与从国家看宗族都是需要的研究视角,将二者的关系研究清楚,有助于认识整体的社会形态。 宋明以来宗族的守旧与创新。近世宗族制度是新出现的思想,却来源于传统的宗法观念与祖先崇拜,这其中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不是简单的利用或复活旧思想与旧制度。思想与制度创新的一面过去不太强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值得研究。 宗族研究突破的资料与理论。近世宗族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绩,既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产物,也同理论方法的转变有关。近一二十年,研究者采取从地域社会看宗族的方法,取得了扎实的成果,中国、日本以及韩国都是如此。视角的转换,得出了超越传统的观点。当然理论离不开资料的支持,不少历史过程的揭示都是依据资料作出的,既需要采取新的观念与方式解读大量地方文献,也需要广泛占有各种官私资料,才能反映出宗族制度的全貌。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为“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编号06JJD840008。) 注释: ①主要有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中我所作的综述和所编索引,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9、421-422页;常建华:《宗族志》导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页;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前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页;王善军:《近年古代封建宗族制度研究管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3期;徐扬杰:《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6期,收入徐扬杰:《家族制度与前期封建社会》第1篇第1章,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朱瑞熙:《大陆“宋代家族与社会”研究的回顾》,《大陆杂志》第90卷第2期,1995年;井上徹:《日本学界关于明清时代宗族问题的研究》,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66-6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上册,第696-697页。 ⑤主要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遗稿《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等著述。 ⑥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收入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81、 82、8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