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郭成康 参加讨论

当然,雍正之用能员并非事先不了解其中潜伏的危险。他深知“人心惟危”,用人至难, “可信者,非人何求?不可信者,非人而何?”是他深藏胸中的用人宝鉴,从不轻于示人。可 见他用能员的前提实际是“可用而不可信”,但与司马光不同,他并不怕能员足以为恶的才 ,而恰恰十分珍惜并借重其才以办有益之事。雍正谆谆密嘱他的股肱亲信鄂尔泰、田文镜说 :“封疆大臣只以留神用才为要”,“凡有才具之员当惜之教之”,“庸碌安分、洁己沽名 之人驾驭虽然省力,恐误事,但用才情之人,要费心力方可”。雍正极其自信,说才干之员 尽可以放手使用,即“魑魅魍魉亦不能逃我范围也,何惧之有?既至教而不听,有真凭实据 时,处之以法,乃伊自取也,何碍乎?”(14)雍正还处心积虑谋划出防范能员挟才作恶的办 法。这办法非常独特,就是通过密折制度来伺察大臣官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大学士、云贵总督鄂尔泰服膺雍正鉴衡用人的“宝训”,在回应皇上教诲的密折中自述用 人心得时说:“大小文员内,才守兼优者料难多得,须先取其才干,次论其操守”(15)。又 说:“忠厚老成而略无材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聪明才智而动出范围者,可用而不可信。朝 廷设官分职,原以济事,非为众人藏身地。但能济事,俱属可用,虽小人亦当惜之教之;但 不能济事,俱属无用,即善人亦当移之置之。”“有才有守者,实难多得,而有才无守之人 ,驾驭稍疏,即不用于正。惟能动其良心,制其邪心,使彼熟知利害,渐爱身名,然后可以 济事。”(16)这位被雍正誉为“督抚标榜”(17)的人物断言:“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 除,实缘贪官坏事,人皆怨恨,乐于改正;清官误事,人犹信重,难即更张也。”(18)总的 看来,在用人思想上,鄂尔泰不出雍正之范围,这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雍正以之鉴衡、使 用督、抚、布、按等所谓封疆大吏,而鄂尔泰则以之推广及于督抚之下属道、府、州、县而 已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满汉臣工的居官立身之道,正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而日渐塑造成型 的。其流弊是,清官不容于世而能吏大行其道。
    雍正的用人之道与他的父亲康熙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而后世论者却多以为康熙年间清官虽 不为时容,但往往受到康熙皇帝始终如一的扶植和保护。这样讲,无疑是有一定根据的;但 康熙鄙薄清官、重能轻贤的另一面,却很少被人提起,而这一面恰恰是康熙内心深处的真实 思想,对其后世子孙,乃至整个清代政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对当时所谓“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品评、鉴衡和使用,大概可以集中反映康熙的用人 思想。康熙五十一年(1712)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案是为当时震惊朝野的重大 事件。噶礼是满人,办事历练,但其操守即康熙也表示“不能信”(19)。不过,此次张伯行 参劾他贿卖举人得了白银五十万两却查无实据,前往审案的钦差大臣的判断对张伯行极其不 利,最后由康熙亲自裁断,以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结案,嗣后又将张伯行内调京中大 臣。此事甚为世人所称美,据说圣旨既下,“吴中士民欢声如雷,榜于门曰:‘天子圣明, 还我天下第一清官’,焚香结彩,齐赴龙亭叩首谢皇恩呼万岁者数万人”(20)。其实,康熙 对张伯行总的评价并不高,他屡屡对臣下说:“张伯行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 (21),“(张)操守虽清,总因不能办事,衙门案 件堆积,连年不结,以致拖累多人,经时羁候,民皆怨之。纵不爱钱,于地方何益?”“ 张伯行向曾奏称,臣无以图报,惟期风移俗 易,家给人足。乃抚吴数载,风俗未见移易,近闻苏州百姓生意渐至消耗,米价初只七钱, 今长至一两六七钱,民食维艰,所云家给人足者何在?巡抚乃封疆大吏,当诚心为朝廷效力 ,俾地方有益,不当无其实而出大言,以欺世盗名。”(22)康熙在论及为当世所重的清官如 巡抚汤斌等时还说过:“大臣则自有大臣之体,当行有益于地方民生之事,非徒尚操守而 已。即使操守平常,民犹谅之,未若自恃廉洁,贻累地方之为甚。譬如木偶泥人,纵勺水不 入口,安所用之?”(23)他还泛论过清官的毛病:“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24)。总之 ,康熙对张伯行、汤斌、赵申乔、张鹏翮、施世纶、彭鹏等为世所公认的清官,是充分肯定 其操守清廉的一面,但在康熙心目中,他们不是理想的大臣,特别不是管理一省或几省军政 事务的理想的督抚大吏,因为此类人因循保守,短于理事,贻害地方,又难免拘泥偏执、猜 忌刻薄、虚伪好名,遇事往往言行相违。对于康熙来说,选用封疆大吏自然注重有才有守, 但当才能与操守不可兼得时,他宁可舍弃不能办事的清官,而用操守平常的能吏,因为他认 定不能办事的清官“反不如不清之官”(25)。
    不过,康熙比雍正更精于治术,他极少在公开场合贬斥清官,上述鄙薄清官的话都是在御 门听政时与大学士商讨国家机密事务这一极小范围内讲的,而公开颁布的谕旨则多表白自己 如何爱惜保护清官,如“清官不累民,朕为天下主,自幼学问蜒究性理等书,如此等清官, 朕不为保全,则读书数十年何益,而凡为清官者,亦何所恃以自安乎?”(26)可见,康熙虽 不满因循废事的清官,但他对作为社会公正象征的“清官”的价值深有所悟,也确实期望 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此类清官而倡导一种廉正的官场风气。此外,康熙不过慨叹“朕屡为 借口操守者欺”(27),到雍正这里竟发展为“舆论全不可信”(28)。就此而论,他似乎比康 熙思想更偏颇一些,走得也更远一些。
    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用人之道在他晚年已开始出现某些令人忧虑的迹象,雍乾之际 著名史家全祖望即称其时“直省督抚中有为武健严酷之政以为能者”(29)。乾隆御极之初, 在检讨反思康、雍以来,特别是雍正朝以来用人行政利弊得失的氛围中,御史曹一士对当时 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犀利的批评。他以为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贤与能在人们思想中 被搞乱了,因此,首先必须从概念上加以厘清:“何谓贤?务持大体、与民休息者,是也; 何谓能?趋事赴功、综核名实者,是也。”关于人才的划分,理应是“贤能兼者,上也;贤 而不足于能者,次之;能有余而贤不足者,又其次也。”但严峻的事实却是,督抚并不能鉴 别真正的能和贤。他们举荐保题的守令,无非曰“年力富强”、“为人明白”、“办事勤慎 ”,其政绩则曰“钱粮无欠”、“开垦多方”、“善捕盗贼”等等,诸凡皆以能为着眼点; 但没过多久,这些能吏“或以赃污亏空闻,或以草菅民命劾”。用人路线既出现偏差,就不 免把真正的贤吏视为无能,曹一士说:“若夫吏之贤者则不然,恻怛爱人而已,悃愊无华 而已,方于事上不为诡随而已,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而已,此数者,皆督抚所视为无能者也, 然而贤者则必出于其中。”不难看出,尽管与先儒的语汇不尽相同,但曹一士所表述的思想 与司马光所阐发的传统用人之道则是丝丝入扣、节节合拍的。还须指出,在曹一士那传诵一 时的《请分别贤能疏》的奏折中,最令士大夫击节称赏的一句话是“贪吏、酷吏者,无一不 出于能吏之中--彼诚有才焉以济其恶耳!”(30)这么讲,显然也有偏激味道,但重温《资 治通鉴》,人们再次感悟到六百多年前司马君实“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 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多哉”那段警语的深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