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郑成功时代的海权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倪乐雄 参加讨论

三 制海权的决定性作用
    (一)“延平条陈”中的海权意识
    从内陆农耕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战略思维看,郑成功的军事战略明显属于海洋性的,而非大陆性的。1646年(明隆武二年),郑成功在“延平条陈”中提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⑥。以今天之眼光看,这是郑成功立国举兵之大战略。这种战略显然是海洋国家的战略思维方式,其核心是以海外贸易作为重要的经济基础,支撑其军事力量⑦。
    南京之役失败后,郑成功感到大陆难以立足,其战略完全回归海洋,开始执行其“延平条陈”立足海洋与清廷抗衡的原来计划。所以不顾张煌言力劝其坚持陆上抗清的建议,转而夺取台湾,控制东南海上贸易,以海上贸易立足,支撑海权,以海权维护海上贸易、并抗衡清廷陆权。
    (二)郑成功北伐与海权战略之得失
    由于“抗清复明”的使命亦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郑成功的政治行为,所以,郑成功在大陆作了一次竭尽全力的努力,于1659年4月,再次发动北伐,深入内陆作战,但陆上作战非郑氏集团所长,在进军路线上,他依然考虑发挥自己水上作战之优势,选择沿海岸线转入长江,一路溯江而上。“入据长江,则江南半壁皆吾囊中物矣”⑧,其战略计划比较合理。清军以往的对手皆为陆战之师,攻防进退、据险扼要皆出于陆战思维,不料遇到郑成功的海上军事力量,一时破绽百出,被郑军连下瓜州、镇江、进围南京。抵达南京城下时,郑成功将此次北伐军事战略上海权对陆权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但郑氏军队仅擅长水面作战,而陆战则擅长依赖水上机动、出其不意的袭击疏于防守之地,却严重缺乏陆上正规作战的经验。而清军擅长陆上作战,南下之师都是陆上身经百战之将士,郑成功抵达南京后,本应和以往一样,利用水上机动已达成的突然性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乘南京防守空虚,立即登岸发起攻击。但因他中了对手缓兵之计,又拒绝部将甘辉的建议⑨,最终反其道而行之,以不谙陆战的水师,上岸与有着丰富陆上作战经验的清军在城下摆开堂堂之阵,以短击长⑩。清军解围部队集结后很快击破了郑成功的北伐大军。南京观音山之战突出地反映了海权与陆权优势与劣势转换的规律。
    1661年4月29日,郑成功率大军在台湾登陆,5月4日,赤嵌城荷兰守军投降。此次顺利登陆,战略上仍是利用海上集结与机动的便利,聚集起绝对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出现在极端弱势的荷兰人面前;二是战术运用得当,准确掌握台湾沿海的水文情况,选择平时水浅、大型战船不能通过的“鹿耳门水道”,趁其极短的大潮期,攻台大军出其不意通过后立即登陆,荷兰守军措手不及,以为兵从天降。郑成功台湾登陆之举为古代海军发挥制海权的优势,在战略和战术上相互配合成功的经典战例,比之289年后朝鲜战争中,美国将领麦克阿瑟利用极短的两小时涨潮,成功实施仁川登陆有异曲同工之妙(11)。
    (三)郑成功海权战略之优势
    郑氏集团生存所依赖之财源相当部分屯聚在海岛甚至海外,“成功起兵,以为居守护官。有心计,善理财,集资百余万。别以四十万寄日本国,以备不虞。(12)”生存无需依赖大陆,便在整个战略对抗上处于主动地位。由于大海辽阔、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使得以舟船为集结和运载工具的郑氏军队能够忽聚忽散,迅速集结庞大兵力于海上,攻其陆上一点,让陆上步骑兵为主的清军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是我之兵力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分。我既备多而力分,贼乃以十数万全力之势,如风雨骤至,乘间窥其一城。……我之援兵无阻(?)无船,辄若望洋。是以我兵跋涉崎岖于崇山峻岭旬日之间者,贼□挂船,旦夕可至。我之士马未获与贼决战,而先于疲于奔命矣。”(13)如同希波战争时,波斯海军由马拉松向雅典实施海上机动时,雅典陆军在陆上疲于奔命一样,这就是海权对陆权的优势所在,郑氏集团弱小的军事力量能在东南一隅与强大清军周旋二十多年,主要是掌握了制海权。
    纵观郑成功前后的军事战略行动,明显由两个部分组成,原想乘清军南下,立足未稳北上逐鹿中原,以企联络各方反清势力,恢复明朝正朔。所以有全力以赴北伐之举。南京城下溃败后,郑成功知道与清廷在大陆上抗衡已难以为继,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向海上撤退,占领台湾是其生死存亡之关键。占据台湾军事上可远避大陆清军锋芒,处于“先为不可胜”的有利态势;经济上可开展海外贸易并控制东南亚海上贸易、其地方政权日常开支和部队军饷所需有了可靠保障;政治上有了“抗清复明”伺机而动的安全基地。政治和经济的企图都是以制海权的绝对控制为前提的。所以若从动机和当时客观形势而言,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目的是摆脱军事危机和生存危机,以争取海权的优势来抵御清军以保障自身的安全(14)。而占据台湾的行动蕴含了后人突出强调的驱逐荷兰殖民主义势力、收复故土的爱国主义意义,以及民族英雄的历史意义。
    1683年7月8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军水师从东山出发,次日到达澎湖,经过七天战斗,全歼郑氏水师,台湾郑氏集团投降,清廷将台湾收入版图。清廷攻取台湾的过程也表明,一旦郑氏集团失去了海权优势,安全就没了保障,这也可以佐证当初郑成功占据台湾的意图和实际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