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郑成功时代的海权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倪乐雄 参加讨论

五 对正在向海洋国家转型的当代中国的几点启示
    郑氏集团的覆灭,宣告了中国完全回归农耕社会,经过闭关自守157年多年后,中英鸦片战争国门重新被打开,经过一百多年的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曲折经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重新回到海上,传统的农耕国家已经初步转型为现代海洋国家,这次不是明末清初地区性的社会转型,而是整个国家的社会转型。
    因此,郑氏集团所代表的海上商业-军事势力的海权实践对正在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方面,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只有经济上的对外开放才能带动技术交流、军事交流乃至文化交流。在外交方面,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克服古老文明天然的缺陷,跟上世界文明发展的节拍,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在军事方面,海外贸易经济导致国防性质的变化,将防御性军事力量从陆地带到了海上,而史无前例的中国海外贸易体系和“海上生命线”的出现及安全需要,导致了传统陆权向现代海权的军事转型,催生了强大的海军建设。
    郑氏海商集团发展出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表明:以海外贸易作为经济生存的社会必然要用海军来维系自己的生存,海军建设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失的成本投入,就如同内陆农耕社会里,强大的陆军是生存的必要投入一样。这对我们现在由传统农耕国家向现代海洋国家转型期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三十来,中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国家海上生命线问题”,国内的产业结构很大部分已同国际接轨,进出口贸易对外依赖度增大,从事进出口加工业的就业人数在1.5亿到2亿之间,尤其我们的能源67%需经过马六甲海峡。建立一支适合于捍卫我们海外利益和海上生命线的强大海军,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西方文明的潜规则之一是“金钱走到哪儿,炮弹跟到哪儿。”以海上军事力量维护海外商业贸易利益是海洋国家的国防特征。原来以“防止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为主旨的“近岸防御”、“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建立强大的远洋海军以保护中国的海外商业利益,与郑成功集团当年建立东亚强大水师其目的和功能是一致的。常规远洋海军的核心舰种是航空母舰,我们建造航母与郑氏集团在荷兰人“夹板船”刺激下建大型战舰“福船”十分类似。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当今的海权意识和海权实践刚刚回到郑成功时代,甚至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他们那时的水准。海洋国家的特征或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经历过自由贸易的战争。自古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争主要是围绕农耕土地的战争,为了农耕生存的战争,几乎没有一场为自由贸易的战争。当然,今天的文明世界准则要求摒弃以往的“丛林原则”,海洋国家的军事力量目的不是为了不顾国际道义原则和伦理原则,用武力夺取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以及本国的正当商业贸易利益,这点郑成功当年建立的东亚贸易体系,以及为维护这种贸易体系的军事实践,仍然有着可供今天参考的价值。
    注释:
    ①[澳]雪珥:《大国海盗:浪尖上的中华先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②杨绪贤:《郑芝龙与荷兰之关系》,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学术组编:《台湾郑成功研究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3页。
    ③“近且其子弟营钻举人、生员、阴通犯禁百货,漏泄内地虚实,深为可恨。……内曾定老分得本银七千两,每与伪国姓作耳目,惯伺内地虚实--如王师入泉、固山出师,屡行密报下海”(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75种],《郑氏史料三编卷一》、《明清史料己编》、第六本,台湾银行发行,1972年,第575-582页)。
    ④郁永河:《伪郑氏逸事》,申报馆丛书本。
    ⑤杨英:《先王实录》,陈碧笙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⑥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之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8页。
    ⑦郑氏海上集团在大陆上管辖区内虽然也依赖农业社会的田赋杂税,但其立足的根本在于“以商养军”,郑芝龙曾给隆武帝上疏称:“海寇猝至。今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偏征不可。”见(夏琳:《闽海纪要》卷之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郑成功答复郑芝龙信函曰“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者也;进战退守,绰绰余裕。其肯以坐享者反而受制于人乎”(见杨英:《先王实录》,第63页)。
    ⑧夏琳:《闽海纪要》卷之一,第45页。
    ⑨“甘辉前曰:‘大师久屯城下,师老无功,恐援虏日至,多废一番功夫,请速攻拔,别图进取。’藩谕之曰:‘自古攻城掠邑,杀伤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虏齐集,必扑一战,邀而杀之……以故缓攻’”(见杨英:《先王实录》,第210页)。
    ⑩施琅对李光地评述郑成功北伐曰:“彼时打天下之大将尚有。兵家用所长,不用所短。海寇之陆战,其所短者。计所有不过万人,能以不习陆战之万人而敌精于陆战之数十万乎”(见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卷十一)。
    (11)[日]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高培、斐山等译,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4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