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典籍与文化》 葛兆光 参加讨论

[C]安徽
    在乾隆三十年代,以大兴的朱筠、朱珪兄弟为中心。朱筠于1771-1773年为安徽学政,其官署叫做“太平使院”,就是当时的学术中心,在太平刻印《说文》,并且大力提倡严正的考据,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里曾经说,“近从朱先生游,亦言甚恶轻隽后生枵腹空谈义理,故凡所指授,皆欲学者先求征实,后议扩充,所谓不能信古,安能疑经”。那个时候在那里的学者,先后有戴震、邵晋涵、颜九苞、洪亮吉、章学诚,而且王念孙和汪中都到过他的门下。
    这些大官对于学术的庇护是很重要的,前面引用过日本学者山井涌的一段话,他说得很对,在清代,朝廷多次组织大规模的编纂事业,地方政府和有力人士也大量组织编纂地方志和其他的出版物,家庭教师数量需要也很大,所以,中国清代的学者即使不能当官,以学问也可以谋生。不过,反过来说,如果说宋明学者还有学问生涯以外的空间,可以另谋出路,但清代学者除了学问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这个出路比较大,所以养成了对学问的重视和为学问而学问的风气(14)。这里面,朱筠和后来的阮元、张之洞,就是学术护法神一样的,他们羽翼之下,保护了很多学问人。比如,在朱筠自己的学生辈,就有洪亮吉(嘉庆初的重要人物)、孙星衍(后来的考据大家)、武亿、任大椿等等。就是其他人,他也很关照,在离开安徽的时候,他担心脾气古怪的汪中没有生计,还把他推荐给浙江的冯廷丞。
    [D]北京
    乾隆三十八年(1773),北京开四库全书馆,这个四库全书馆,就成了全国学术的中心,而《四库全书》的收录和提要,也暗示了一种学术风气。《清高宗实录》卷九三○乾隆三十八年记载,这一年由大学士刘统勋上奏,建议四库馆招纪昀、陆锡熊,另外点了姚鼐、程晋芳、任大椿、汪如藻、余集、戴震等人来从事编辑,一下子集中了很多学者。这个时候的中心人物是纪昀,他三十一岁中进士,五十岁的时候成为馆臣校书,他自己的学术经历很能代表风气转移,“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15)。按照乾隆皇帝的评断说,他是“读书多而不明理”,其实,就是他厌恶宋代人讲理,主张多读书而已,你看他主编的《总目》,里面常常讽刺宋代的儒家学者,鼓吹汉学和考据,比如《总目》里面对惠士奇《礼说》一书的赞扬,就说明他的学术趋向,而他通过对陈第《毛诗古音考》、方以智《通雅》、杨慎《古音略例》的表彰和叙述,也就是在给清代考据学追溯历史来源。
    要知道,有时候一个人的起伏沉降,对一代学术倾向是有影响的,纪昀就是这样的,他一是主持大型项目四库全书,团结和控制了像戴震、翁方纲、邵晋涵、周永年、余集等人,甚至还拉进来很多无名的读书人(每人每月抄写五万字,可得饷银若干两),这样就影响了风气的转变。二是他历任时间很长,一直身在中枢位置,这也是影响很大的,连朝鲜人来都要去见这个以大烟袋著称的尚书大人,他还替人去买书;三是他自己是一个博学家,这种博学的风气,有时候会成为时尚,让很多人也追这个时尚,所以,那些只会讲心性理气的人就没有市场了。
    大家看,这里是北京--扬州--太平--北京,这个风气就算是固定下来了。可是,我们如果过于相信“江南学术共同体”,可能会忽略一些其他地区的因素。这些清代学术风气,好像不能仅仅来自江南吧?虽然江南最重要,但是,当时清朝的政治重心还是在北方,虽然经济南方很重要。我总觉得现在的区域研究有一点儿问题,就是原来把什么一说就笼罩全国,是中国的什么什么,可现在地域研究兴起来了,又总是说是某地某地的什么什么,其实,人是流动的,学术是会传播的,把目光仅仅放在一个地方,不如把研究视野放大。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角度讨论(1)科举考试、入幕为客、外出坐馆、到处访书校勘等等活动中士人的流动,这种流动对于学术风气的传播和推广,因为要交友、要议论、要聊天。互相之间一定会有“时尚”的,当一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成了被表彰和被推崇的以后,大家都会朝一个方向走的,这就是汉学之风的兴起。(2)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也同样是学术中心的北京,它是怎样聚集学者,构成学者圈、形成群体,并且如何通过北京--江南的流动和交换,互相影响的?其实还可以讨论在北京,他们的居住、借食、经济赞助,这对他们后来在家乡的活动有什么影响。(3)江南是否也是模仿北京的?或者北京也是模仿江南的?虽然在政治上,对江南很小心,但是康熙、乾隆都对江南有过艳羡,就连风景也会仿造。--所以,应当讨论的是北京--江南的学术网络才对。
    第二个问题是,艾尔曼对清代考据学之于传统思想的瓦解,意义仿佛“文艺复兴”之于“新时代”的评价,仍然维护了梁启超以来的说法,可是,这一说法是根据历史的叙述,还是来自后设的追认?
    艾尔曼在大前提上,还是跟随梁启超、杨向奎等人的思路,他把这个叫做“江南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活动当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像我们开始说的一样,他的书一开始,就已经把17世纪的中国实证学风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十七、十八世纪历史不仅是儒教中国衰亡的前奏,也是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序曲”(页4)。这个话可能说得太夸张了。这样一来,他对考据学的价值判断,和对考据学的历史叙述,就有了冲突,一方面断定这一学术思潮只是“江南学术共同体”的少数知识精英的活动,一方面又断定它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出现了崩溃,这是不是有些矛盾?他的评价似乎太高,他的说法是:第一,“对帝国正统学术的批判(请注意这是有意识的批判),早在十八世纪已达到高潮,传统儒学经典一度拥有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那时即受到知识阶层日益尖锐的挑战”(初版序,页1)。第二,他说,那个时代的学者“在学术上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更高层次的一致性……他们认为,只要正确研究并恢复古代经典的纯洁语言,就会建立这种永恒秩序”(页5)。第三,他觉得,还原古典和批评考辨,就像欧洲文艺复兴一样,“能唤起一种批评意识,向过去至高无上的经典权威挑战”。这里的关键就是,他觉得,清儒已经有“考证是义理的最终裁定者”(页21)这个信念了,于是,读者就会得出一个印象,即清代以考据为特征的学术转型,是自觉针对传统中国思想世界而来的,而学术史的这一转变,已经引起了思想史甚至政治史的巨变,因为考据基于理性,而义理需要理性的检查,因此就有了“近代性”了。
    但是,这一说法至少会引起以下问题:第一,他们既然只活跃在江南、由少数学术研究者构成、靠一些官方、半官方及私人支持、由并不发达的出版、并不广泛的通信、并不多的人的呼应,来发布学术成果,那么,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积累数千年笼罩全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瓦解?第二,清代朴学与宋明理学,对传统的学术的解释方式与思想的阐述方式虽然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属于价值观念层面的差异?如果不是,那么它是否足以在整个思想世界引起对传统价值的怀疑和思索?第三,这种被称之为“实证性朴学话语”的学术话语,在那个朴学家的世界中,是唯一的话语么?它是否只不过是一批文人或学者之间互相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当时还有一些人,并不以考据为最大的学问,还有人以写好文章为最高境界,所以才会有考据学家像江藩和文章家桐城方东树的冲突。
    所以,我们要问的是,这个社会里,是否还有更多的价值和时尚?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怀疑考据之学对传统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冲击意义了。换句话说,就是要质疑,(1)学术上的这些变化,真的一定可以引起思想、文化甚至社会的变化,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序曲”吗?(2)表面上和欧洲古典学一样的清代考据学,真的能像反抗中世纪神学那样,发掘出古代的资源来反抗另一宗教神学,让我们走出中世纪吗?(3)如果清代考据学只是“江南”的“一批”捍卫古代经典的文人学者的共同体,他们能够形成整个中国的文艺复兴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