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九年三月至乾隆二十年(1755)六月,惠栋在卢见曾幕中,还与沈大成等幕宾精心校雠,参加卢见曾补刻朱彝尊所著《经义考》未刻部分的校勘工作。 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1629-1709)著《经义考》300卷,全书上起两汉,下迄清初,以存、佚、阙、未见四门,通考历代诸儒说经书目,自《御注》、《敕撰》始,至《自序》终,分类共30种。每书先列撰者姓氏、书名、卷数,次列题注,标明存、佚、阙、未见,再列原书序、跋、诸儒论断及著者爵里,最后则附以朱氏考证按语。该书是朱彝尊晚年萃其一生穷经所得,考镜源流,梳理历代说经书目之作。康熙三十八年(1699)草稿粗就,陈廷敬、毛奇龄等序之,以次付刻。朱氏曾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进呈该书,受到清圣祖褒奖。有朱氏此书,历代诸儒经学著作,存亡可考,文献足征。此书在经学史和目录学史上都是一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康熙三十八年由于朱氏财力有限,该书仅刻了《易》、《书》、《诗》、《礼》、《乐》等部分,凡167卷。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著者故世,尚有《宣讲》、《立学》、《家学》、《自序》四类草稿,余下部分待刊。朱氏殁后,扬州爱好藏书、刻书,好古博雅的大盐商马曰琯尝欲捐资刻印,因故未果。卢见曾乾隆十八年(1753)再任两淮盐运使,乾隆十九年三月于朱氏后人手中得具遗稿(12),集资补刻,并延聘一时名儒惠栋、沈大成、陈章、江昱等校订,历时年余,终于在乾隆二十年七月补刻130卷成书。卢见曾撰序云: 秀水朱竹垞先生经学大儒,著《经义考》三百卷。依宋十三经之例,益以《大戴》凡十四,为类一十有五。淮南已刻其半,《春秋》以下七经暨《逸经》、《毖纬》尚有十三类缺焉未覩,余窃病之。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余以转运再至淮南。明年三月始得未刻之本于先生之孙稻孙,乃与同志授之梓而为之序曰,六经至孔子而论定,孔子没,西河七十子之徒转相授受,延及两汉,具有家法。逮有宋理学勃兴,诸儒各以己意说经,义理胜而家法转亡矣。故二经、十翼之分合,朱子谓郑风为淫奔,蔡氏谓商周不改月时,胡氏康侯谓圣人以天自处,好古之士不能无疑……窃尝谓,通经当以近古者为信。譬如秦人谭幽冀事,比吴越间宜稍稍得真。必先从记传始,记传之所不及,则衷诸两汉,两汉之所未备,则取诸义疏,义疏之所不可通,然后广以宋元明之说。勿信今而疑古,致有兔园册子、师心自用之诮……是则余区区刊是书之志也,刻成,俾以弁诸首。(13) 卢见曾感叹《经义考》卷帙浩繁,校勘十分艰难,为表彰参与者的功绩,在该书题记中曰:“《经义考》全书告成,余既为之序,又编总目二卷……已刻一百六十七卷,其《宣讲》、《立学》、《家学》、《自序》三卷本缺,今补刻一百三十卷,卷帙浩繁,校对不易,从事诸君子各题名于每卷之后,而博征载籍,以正字画之讹者,钱塘陈授衣章、仪征江宾谷昱也。刻既成而核校之者,元和惠定宇栋、华亭沈学子大成也。其商略考订,兼综其事则祁门马嶰谷曰琯,半查曰璐云。乾隆乙亥七月望后三日德州卢见曾载识。”(14) 惠栋不但认真参加该书的校审工作,还与卢见曾唱为同调地特别说: 汉人传经有家法,当时备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故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以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后人拨弃汉学,薄训诂而不为,即《尔雅》亦不尽信。其说经也,往往多凭私臆,经学由兹而晦。篇中义理胜而家法亡一语,道破前人之陋,为之称快。末幅言通经之法,真悬诸日月而不刊之论,士人苟奉此说为圭臬,则经学明而人才盛,人人尽通达国体,岂止变学究为秀才耶。惠定宇。(15) 卢见曾自乾隆二年(1737)就有刊刻王士禛《感旧集》的心愿,终于乾隆十六年(1751)在京城黄叔琳家得《感旧集》稿本,此后加以刻印,此书的刊行,其间同样渗透着惠栋的心血。关于此书的刊刻,王昶撰《感旧集跋》就明确记录“请惠定宇、沈学子两君子助之。”(16)《扬州画舫录》也称卢见曾请惠栋在扬州的旧雨亭修此书,“旧雨亭本卢雅雨所建,延惠徵君栋纂修渔洋山人《感旧集》之地也。亭中花草有三绝,一架古藤,一亩老桂,一墙薜荔。”(17) 惠栋还参与卢见曾所编纂的《山左诗钞》的校订工作。清初诗坛,尤其是顺治、康熙年间,山东诗人创作极为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诗人,如王士禛、宋琬、赵执信、高珩、田雯、赵进美等,他们虽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却没有一部专门地域性的诗歌总集给予著录。正如卢见曾所说:“百余年来未有专选,渔洋《感旧集》遍及海内之知交故旧,而于山左或缺略未备,先生尝以为憾,今距先生之殁又四十余年矣。”(18)他更为感慨的是,“近刊渔洋《感旧集》为之补传,每叹遗文散失,姓名无征,吾乡文献及今不为搜辑,再更数十年零落澌灭尽矣,此后死者所大惧也。”卢见曾为保存山东乡邦文献,决定编选《国朝山左诗钞》,“窃不自揆,属同里宋蒙泉弼、平原董曲江元度及诸同人遍搜昭代之诗,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莫不毕载。厘为六十卷,每人各附小传,具列乡里出处,间缀名流评骘,备一代之诗史,以昭我圣朝风雅之盛在。”(19)用保存山东诗歌文献的方式,显示清代诗歌繁荣。这项工作始于乾隆十八年(20)仲春,成于乾隆二十三年仲秋,历时五载,选山东籍诗人620余家,得诗5900余首,总计60卷。卢见曾主要聘请宋弼、董元度担任整理的主要工作。对于这项编纂山东诗人诗集的大工程,惠栋也参加校订。“《山左诗钞》,卢雅雨先生主之……其间参订若纪晓岚、惠定宇、王兰泉、严冬友诸先生,皆天下闻人。又借书于黄昆圃、马秋玉两先生,阅五年而成书,宜为巨观,非后来所能及。”(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