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惠栋与卢见曾幕府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曹江红 参加讨论

惠栋所著《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一书,卢见曾一见奇之,颇为推崇,称赞曰:“与元之注苏,并峙千古。”(80)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在卢氏幕府内,卢见曾欣然为惠栋所著《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作序,并慷慨出资,为惠栋刊刻。“吾友东吴惠子定宇,出所撰《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一书示余,且乞余叙。余发函读之,喟然叹曰:此数千百年注诗家绝无而仅有之书也!”(81)王士禛“其为诗渔猎百氏,含咀《六经》,引用如钟鼎科斗、山经水注,旁及琳宫凡宇之书,靡不津逮。而又性勤汲引,唱和遍朝野,凡布衣风雅之士,诗中必一见之。昔少陵诗号诗史,而渔洋诗为一代文人总汇,故是诗极难。”尽管王士禛之诗难注,惠栋还是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注成该书。“惠子之祖砚溪先生,为渔洋辛未所取士,而尊人半农学士,又亲炙渔洋之门。两世渊源,渐渍浃洽,而惠子又用功深,历岁久,是书一出,而渔洋之诗无不了然于心口之间。又别注《年谱》,凡渔洋生平出处与其师友脉络,无不昭揭如日星。宜吾师黄北平夫子激赏以为渔洋毛、郑,良不诬也。昔东坡诗有施氏元之注,放翁作序云,与范公商榷,后二十五六年,元之之子武子出此书,于东坡之诗,庶无可憾。夫以范陆二公绝识精诣,几三十年不敢措笔,而独服膺是书,其必有以。余读惠子之注,叹其与元之注苏,并峙千古,读者当必有取于余言。又有补遗一编,余为刻之,并黄北平夫子传一通,例得牵连书。乾隆丁丑八月。”(82)惠栋此书的出版,对于后人了解学习王士禛的诗作与生平学行是十分有益的。
    《周易述》是惠栋呕心沥血所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可以称为其一生治易的结晶之作,旨在发挥汉易精华,是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易学著述。该书采用自注自疏的写作体裁,钱大昕曰:“松崖征君《周易述》,摧陷廓清,独明绝学,谈汉学者无出其右矣。”(83)
    其实,入卢见曾幕府之前,惠栋早在乾隆十四年就开始了该著作的撰写,原定计划撰写四十卷。惠栋之子记曰:
    先子研精覃思于汉儒《易》学,凡阅四十余年,于乾隆己巳始著《周易述》一书,手定为四十卷。(84)
    只是由于生活的艰辛,写作时断时续。进入卢见曾幕府后,生活安定,于是惠栋在“讲授之暇,篝灯撰著”(85),倾力于自己学术专著《周易述》的撰写。乾隆二十一年,年届六十的惠栋,先后撰成《周易述》中的《明堂大道录》、《禘说》,还有《易微言》、《易例》的部分,《易大义》的《中庸注》,以及《周易》本经的上经全部和下经局部。他原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全书,但就在《周易述》即将撰成之际,乾隆二十三年春,由于病势加剧,惠栋辞幕拖着沉重的病体返回故里,并因病于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1758年6月27日)溘然长逝于苏州家中,年仅六十二岁。临终前夕,他抱着无限遗憾的心情,痛心地告诉他的两个儿子承绪、承萼:“余之精力尽于此书,平时穿穴群经,贯串周秦汉诸子之说,因得继绝表微,于圣人作《易》本旨,庶乎有合。独以天不假年,未能卒业为憾。今已脱稿者,惟《明堂大道录》及《禘说》两种耳。《下经》尚缺十有四卦,与《序卦传》、《杂卦传》俱未脱稿,而《易微言》采辑十有七八,《易大义》止有《中庸》一种,《易例》则粗有端绪。然皆随笔记录,为未成之书,知音者希,真赏殆绝。”并叮嘱他们:“录而藏之,毋致迷失。”(86)两人“泣而识之,不敢失坠。居庐时,收拾遗书,亟录副本,间有涂抹点窜,不能辨识者,为搜所引原书,覆加考订,编辑成帙。”(87)惠栋认为王弼所注《周易》,不但使经传篇章紊乱无序,且多以今人俗字改易古字,王弼无疑是导致汉《易》消亡的罪人。因此他力图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在《周易述》一书中,对当时通行本《周易》经、传部分内容进行大量校改。惠栋之书专宗虞翻,参以郑玄、荀爽之学,发挥汉儒之学,融会其义,自为注而自疏之。江藩称赞曰:“盖《易》自王辅嗣、韩康伯之书行,二千余年,无人发明汉时师说。及东吴惠氏起而导其源,疏其流,于是三圣之《易》昌明于世,岂非千秋复旦哉!”(88)乾嘉之际,汉学研究之所以蔚然成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惠栋易学思想的带动与影响。所以钱穆先生称惠栋之学为“急进”,为“趋新”,为“先走一步,带有革命之气度”。(89)
    卢见曾服膺惠栋之学,于惠栋去世后的三个月后,即当年八月下旬,亲自为《周易述》作序而梓之,曰:
    今世谭《易》者,亡虑数百家,即已登梨枣者,亦且以十数,然皆不越乎晦庵之说,及伊川说而止。而昆山徐氏刻《九经解》,旁及南宋诸子,紫壧张氏及项平甫诸家,间有云《子夏易传》,要亦子虚亡是之言耳。而吾友惠松崖先生说《易》,独好述汉氏。其言曰,《易》有五家,有汉《易》,有魏《易》,有晋《易》,有唐《易》,有宋《易》。惟汉《易》用师法,独得其传。魏《易》者王辅嗣也,晋《易》者韩康伯也,唐《易》者孔冲远也。魏晋崇老氏,即以之说《易》。唐弃汉学而祖王、韩,于是二千年之《易》学皆以老氏乱之。汉《易》推荀慈明、虞仲翔,其说略见于资州李鼎祚《集传》,并散见于《六经》、周秦诸书中。至宋而有程子、朱子,程第举理之大要,朱子有意复古而作《本义》。及近日黄梨洲、毛大可,虽尝习李《传》,而于荀、虞二家之学,称说多讹。使当日三君得汉经师授受,不过三日,已了大义。惜也三君不生于东汉之末也。今此编专以荀、虞作主,而参以郑康成、宋仲子、干令升、九家诸说。盖以汉犹近古,从荀、虞以上溯朱子之源,而下祛王、韩异说之汨经者,其意岂不壮哉!盖先生经学得之半农先生士奇,半农得之砚溪先生周惕,砚溪得之朴庵先生有声,历世讲求,始得家法,亦云艰矣。先生六十后,力疾撰著,自云三年后便可卒业。孰意垂成疾革,未成书而殁。今第如其卷数刊刻之,不敢有加焉,惧续貂也。先生年仅六十有二,余与先生周旋四年,为本其意而叙之如此。乾隆戊寅八月下浣,德州卢见曾书。(90)
    乾隆二十四年秋,卢见曾为惠栋刊刻的《周易述》成书20卷。
    会两淮运使卢公,以书来征先子著作,将为梓行,以惠学者。今年夏,《周易述》二十卷先已刻竣,盖距先子之殁已逾小祥矣,悲夫!遗书具存,手泽未沫,剪劣如不肖,敢谓能读父书。惟是趋庭之际,窃有所闻,缮写校雠,庶几其职。且幸先子未竟之业,得遇赏音,流传问世,绍往绪而开来学,其在斯乎!书既校毕,爰述遗命,而具志其始末如此。己卯秋日,男承绪、承萼谨识。(91)
    卢见曾对于已故惠栋此部著作的刊行十分精心负责。他多次请惠栋之子惠承绪、承萼校雠该书。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方完成《周易述》全书的校刊梓行。此书于乾隆二十四年刻成20卷,卢见曾邮寄书稿请惠承绪、承萼作校雠。乾隆二十五年(1760)续刻《易微言》2卷,卢见曾邀请惠承绪亲至幕府中校对勘误,凡两年。而第三次校核则是在乾隆二十七年,由惠承绪承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