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惠栋与卢见曾幕府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曹江红 参加讨论

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惠栋病逝后,王昶撰墓志铭以示祭奠,曰:
    于《易》理尤精,著《易汉学》七卷,《周易述》二十卷,凡郑君之爻辰、虞翻之纳甲、荀谞之升降、京房之世应、飞伏暨六日、七分世轨之说,悉为疏通证明,由李氏之集解以及其余,而汉代《易》学灿然……丙子、丁丑,先生与予又同客卢运使见曾所,益得先生所著。尝与华亭沈上舍大成手抄而校正之,故知先生之学之根柢,莫余为详。(58)
    他还作诗怀念惠栋:
    淅淅承檐飘,冉冉缘堦上。曙寒人语稀,烟萝散微响。虚馆偕良知,凭襟遂元赏。稍忻清言舒,弥使离忱长。故人不在兹,江湖屡延想。颇闻漳滨卧,尚乏剡谿访。仿佛穷巷深,闲扉掩榛莽。萧晨讽道书,樵苏罕远往。延佇澄辉遥,无由慰悽惘。征鸿下层云,疏梅澹幽幌。庶几溯微波,缄情托吴榜。(59)
    王昶为惠栋的《周易述》作跋曰:
    易综天人,广大无不包。儒者据其一德,往往演之而合。然自七十子殁,山东大师各得所传以教,故汉易多孔氏之遗,京氏房、郑氏康成、虞氏翻、荀氏爽,其尤著者。独亡佚已久,其略仅存于李氏易解,而采摭不备,彼此互见。且所撰索隐又亡,读者罕能通其术。我友惠定宇先生,研群经义疏,以逮魏晋六朝之书,有涉于易者,旁通而曲证之,作为《易述》,而京郑诸家之法复明。杀青渐久,朽螙刓缺滋甚,周子锡瓒鳩工修补,于是是书复完可诵。定宇又有《易汉学》,盖易之纲领,不读《汉学》,不知《易述》所以作,周子将梓以冠于书首,学者由是而服习焉。微言大义,左右逢源,不复有断港绝潢之叹已。(60)
    由此可见王昶已深得惠栋之学。王昶十分佩服惠栋的汉学造诣,故青年时代起就以惠栋阐扬的汉代郑玄学说为追求,曾经以“郑学斋”为书室名。乾隆二十四年九月,戴震在京应顺天乡试时,为以“郑学斋”为书斋室名的王昶撰文:“王兰泉舍人为余言,始为诸生时,有校书之室名曰郑学斋,而属余记之。今之知学者,说经能骎骎进于汉,进于郑康成氏,海内盖数人为先倡,舍人其一也。”(61)
    王昶治经深受惠栋影响,“治经与惠栋同,深汉儒之学,诗、礼宗毛、郑,易学荀、虞。”(62)并认为惠栋的学术主张影响十分深远,“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惠栋)发之。”(63)
    正是在惠栋的影响推动下,才有更多学者们加入到研究汉学的队伍中,可以说乾嘉大家中戴震、钱大昕、王鸣盛等人均直接受到他的影响,他的弟子江声、余萧客、王昶等人深受沐浴,且惠及再传弟子江藩、顾广圻、阮元等人。
    三 卢见曾对惠栋的倾力扶助
    卢见曾认为幕主与幕宾之间要相互敬重,在《芍药》一诗中,他曾以并蒂而开的两朵芍药花来形容主客关系:“花开对向面西东,主客筵分缱绻同。”(64)正是这种尊重,使得卢见曾和惠栋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卢见曾不仅聘请惠栋等人助其校刻书籍,还不时邀上这些文人雅士,结伴出游,欣赏美景放松心情。夏日观荷赋诗便是他们的一种轻松活动项目。扬州江园是观赏荷花的好景点。“荷浦熏风,在虹桥东岸,一名江园……园门在虹桥东,竹树夹道,竹中筑小屋,称为水亭,亭外清华堂、青琅玕馆。”(65)“江园门与西园门衡字相望。内开竹径,临水筑曲尺洞房,额曰银塘春晓。园丁于此为茶肆,呼曰江园水亭,其下多白鵞。清华堂临水,荇藻生足下。”(66)在王昶与陶元藻的诗歌中都有惠栋的身影出现。王昶的《卢运使雅雨见曾招同张补山庚、陈愣山撰、朱稼翁稻孙、金寿门农、张渔川四科、王载阳藻、沈学子大成、陈绶衣章、董曲江元度及惠定宇、江宾谷诸君泛舟红桥集江氏林亭观荷分得外字三十八韵》一诗载于《春融堂集》卷六《述庵集》,作者已注明此集为丁丑(乾隆二十二年)、戊寅(乾隆二十三年)年作品。该首诗题中明确记有惠定宇,而定宇是惠栋的字。虹桥又名红桥。而惠栋在乾隆二十三年春就已离开卢见曾的扬州幕府,所以可以断定此诗是乾隆二十二年的作品。另外陶元藻作有《五月十八日同宫方伯尔劝、卢运使见曾、罗太史暹春、鞠太史逊行、周分司宣猷、王舍人昶、马孝廉荣祖暨文学陈章、陈皋、金农、沈大成、惠定宇、王篙高、严长明、方和、查祖香、释复显等六十二人会于江园观荷各赋五古一首分得菊字》一诗。(67)卢见曾在掌两淮盐运使之际,提倡风雅,延揽胜流,“筑苏亭于使署,日与诗人相酬咏,一时文宴盛于江南。”(68)
    卢见曾与惠栋两人关系十分融洽,除探讨严肃的学术问题外,卢见曾还时常将自己的一些文章交给惠栋评论。例如惠栋评卢见曾的《〈周易孔义集说〉序》云:“以《十翼》解说二篇之义者,西汉费直、东汉荀爽。今所传之《易》乃费氏本,而其说不传。唯荀氏九家注犹存,颇得圣人之旨。虞翻论《易》斥诸家为俗儒,独推荀氏。先生潜心于易学有年,而其论与费、荀同,真卓识也。邵子先天原本老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来。先生据干令升注驳之,此皆发前人所未发者。”(69)评《〈马相如遗稿〉序》曰:“叙生死离合处笔墨不多,令读者无限感慨先生笃于气谊,故字字从真情发露,文章简贵,妙在能留。惠定宇”(70)。评《〈李啸村三体诗〉序》曰:“通篇以穷字贯,文情往复,掩抑多姿,以视庐陵梅都官诗序,冰寒于水矣。”(71)评《〈张榆村平山诗草〉序》曰:“序诗而不专主于诗,若即若离,作者实得诗人妙悟之旨。”(72)《重修天津府儒学碑记》后有评论:“先生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其在津门奏课之余,修理学官(疑作宫--引者),创立书院,以身为士子表率,所以扬历而鼓舞之者,虽文翁之化蜀郡,何武之治扬州,不是过也。碑记简洁,不支不曼,后之莅是土者,读是文可以窥见先生之文章政绩云。”(73)《重修天津府武庙碑记》后惠栋则云:“以发扬蹈厉归到主敬工夫,直是看得义理透彻,使洛闽诸儒,见之当亦首肯。”(74)如此等等,不再列举。
    卢见曾赞赏惠栋之学,对其著作传世同样很重视,并大力阐扬。惠栋生前在卢见曾幕府中,卢氏帮助惠栋刊刻了《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一书。而惠栋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周易述》,则是在他去世的当年,由卢见曾付梓得以存世的。
    惠栋喜好王士禛诗,因而为其诗集详尽注释,撰《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一书。“搜采博洽,贯穿掌故,亦为世所传。”(75)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他著述丰富,撰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居易录》等,其著述以诗为最精妙,主神韵,诗句明丽博雅,高华浑厚。乾隆年间,有些人不喜好王士禛的诗歌,惠栋则认为,“近来不喜渔洋诗者,皆天分过高之人。及观其自作诗,于渔洋之秘,则概乎未之有闻也。诗,小伎耳,犹如此,以此知学问之难。”(76)又推崇曰:“渔洋诗能尽窥古人之秘,择善而从,故当时有集大成之目。”(77)在笺释时,惠栋非常严谨,广泛搜集王士禛的著作,其《凡例》云:“山人生平著作等身,余所见者,共八十余种,别著于录。其未见者十之一耳……每有遗文逸什与诗辞相发明者,必全录之,以备阙略。又诸集中诗句间有异同暨原注未备者,一并采入。”(78)而且他充分利用自家丰富藏书资源,务求第一手资料,“撰《训纂》时,每见异书,珍其僻秘,往往避习见之本,而津逮焉。集中所采书目共数百余种,不敢一字拾人牙后慧也。”(7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