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麦思杰 参加讨论

黄姜水村有僮人王朝章者,先附吴天恩户下纳粮,续告出户自纳,(吴天恩)不知王朝章原实有獞田者也,乃獞奸。韦公信欲援为例,纠合群蛮将所佃三排民田认为己产,陈告立户办粮。不知万历廿六年大征之后,已奉抚按履亩踏勘,民田还民,獞田还獞,册籍炳据,而三排实系民田,且各有獞人租契可查,并建县时黄册昭然,则獞人之占民田瞭然矣。乃前任署知府不知何故,断应纳钱粮民獞各纳一年,而更以凌轹等字加杖良民,于是奸人得志,告扰不休矣。况奸讼一年则赚一年之租,攘为己有,近闻獞奸讼谋民田,投献藩邸及假造石碑埋藏地下。若今不扑灭,假令通县獞人效尤,则昭无民田矣!通省僮人效尤,则粤无民田矣!谁实质成而贻祸至此极耶?!节略。(14)
    从以上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昭平地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僮人与“民户”在田产上的纠纷。前面已经提到,这些“民户”实质上就是招抚僮人入籍的土司、狼兵。至万历二十六年,僮人与“民户”在田产上开始发生纠纷,要求独自立户,重新拥有原耕地的产权。此乃二十六年社会动荡之缘由。军事行动以后,明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已归附的“民田”的产权属“民户”。但材料暗示我们,这些条文在地方社会上根本无法推行,僮人实际上已占有耕地并拒绝向“民户”交纳租赋。在此情况下,柯寿恺的前任再断“民田”,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各纳一年钱粮,这实质是认定“民户”与僮人各拥有一半的产权。这一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田产归属的纠纷,僮人与“民户”均希望完全占有田产,于是发生了万历四十四年的田产纠纷。这些纠纷并非偶然,其反映了明政府在府江流域推行“以夷制夷”策略的困境。柯寿恺在文章最后表达了其忧虑的地方,如果僮人完全占回田产,必定损害了明政府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基础,因此柯寿恺重新断定田产归属“民户”。而僮人在这一过程的举措表明其并非完全被动地由官府断案,当官司陷入不利于其的局面时,僮人又欲将田产寄至桂林靖江藩王名下,藉此获得政治上的支持。柯寿恺的断案最后并没有解决民僮田产之争。崇祯十年(1637),田产之争再起,昭平生员王承聘进京上疏崇祯皇帝,状告“獞占民田”。关于王承聘其人,雍正《广西通志》有如下记载:
    王承聘,昭平人。少食饩,膺岁贡。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崇祯初,獞人韦信等伙党占民田若干顷,民赋无出,咸讼于官,官不能决。信等且以所入租投献靖江藩。势益横,里民输无田之税者已八年,流毒日甚,承聘挺身诣阙,负斧锧叩阍。乃得给田还民,民咸被其福。(15)
    上引材料更是清楚地反映了僮人要求独立开户的要求。万历年间民僮之争的情况此时依然如故。“里民”一方面收不到僮人的租,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要向官府缴纳赋税。同时,官府对僮人却无可奈何。在此背景下,我们也不难理解王承聘作为“里民”的代言人为何要进京告状。王承聘在给崇祯皇帝的状纸中写道:
    崇祯五年,棍唐绍尧等复派佃银三千余两,连结叠诳,具照前案审断。突遭署印知府抚夷同知王重纲听义宾子何东凤过付银二千两,大翻前案,断为獞田,陷臣等五载不得粒租,而知县照册追粮。可怜民之富者贫;贫之壮者逃;老弱者死矣!又伙陈公法等叠派银三千余两,厚贿何东凤银一千两,假称投献捏侵膳租。贿串典仪潘学文不行。启明世子殿下,肆行狐假,称为膳田,灭没版籍四十户。且执臣与生员姚炳虞、何朝鼎等淹禁半载,致生员朝鼎毙狱……伏乞皇上敕下户部备查膳册,敕下该抚按备查县册,或归田膳册,豁三百石之赔粮;或归县册,定数百年之版籍。庶苍生有命,国课有征。臣虽万死有余荣矣!(16)
    上引文中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其告状的对象一是抚夷同知王重纲,二是典仪潘学文。王承聘认为“民户”之所以在田产纠纷中吃亏,关键原因在于王重纲与潘学文的偏袒与作梗。而值得注意的是,潘学文的身份为桂林靖江王府的典仪。因此,这场官司实质已经演变成“民户”与藩王之间的斗争。这起官司因为涉及到了靖江藩王而变得复杂。随后,靖江王长子朱亨嘉上疏崇祯皇帝,表明自身对此事的态度:
    “知县甘文奎受王承聘等贿,嘱不收獞户纳粮,并将藩府典仪潘学文从役侯八当场殴毙,现停棺该县。”(17)
    朱亨嘉认为此事的关键在于知县甘文奎收受了王承聘的贿赂,不让僮人立户入籍,以维护王承聘的利益。对于朱亨嘉的说法,甘文奎予以还击:
    “夫自设昭县以来,六十三年之黄册并无獞户也,即自平乐立府以来二百七十余年亦无獞户也。既无獞户,安得收粮?则是有县以来原无收獞粮之官,而敢自卑一人始乎?”(18)
    至此,我们清楚看到了这起民僮田产纠纷的背后,实质上是两个地方政治势力的斗争。以王承聘为代表的“民户”得到的是地方官吏的支持,而僮人则得到了桂林靖江藩王的支持。显然,黄姚地区的部分僮人将田产寄至藩王名下,并向其交纳钱粮,以期在田产纠纷中占据有利地位。最后,崇祯皇帝做出了以下判决:
    奉旨断田归王承聘等。王重纲同知拿问。獞人韦公信等十六名各发边卫,永远充军。典仪潘学文、藩甥何东凤等分别治罪。靖藩亨嘉长子降旨贬斥。(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