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麦思杰 参加讨论

这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万历以后广西地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图像:大明帝国日渐衰落,中央在广西的权威开始不断受到靖江藩王的挑战,中央与藩王围绕着“新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崇祯皇帝最后的断案,其目的亦无非保证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但必须明白一点的是,虽崇祯皇帝做出有利于地方政府的裁决,但并不意味着地方社会现实就此被轻易改变。官司需要由中央政府裁决,本身就已证明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抗衡靖江王府,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已不可能借助一纸裁决改变地方社会的现实。明末的靖江王府与地方官僚对“新民”的争夺,给府江流域的部分僮人改变自己身份提供了机遇,使其摆脱了对土司、狼兵的依附关系,成功入籍。
    同时,这场官司反映出来的是,府江流域所谓民僮之争,实际上是土司、狼兵与僮人的纠纷。所谓“民”,事实上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在“以夷制夷”的背景下,其往往是先入户者为民,后者为“夷”。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下,“民”实质上指的是土司或狼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僮人将田产寄至藩王名下后,藩王却派出负责礼教的典仪官负责催征田粮。结合清代以后黄姚文风蔚然的情况,我们或许可以猜测,僮人是从藩王处开始学习文教礼仪,并开始了汉化的过程。
    总之,隆庆、万历以后,黄姚地区的僮人经历着从“以夷制夷”到“寄名藩王”的转变。僮人利用地方政治中的矛盾,逐步确立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夺得了对田产的控制权。
    二、文化秩序与“民僮田产之争”
    如果说明末黄姚地区民僮在田产上的纠纷反映了该时期僮人与土司、狼兵之间的矛盾,那么清康熙以后该地区民僮的田产纠纷,则体现了僮人社会在进入王朝权力体系过程中内部的竞争。
    清代以后,黄姚街出现了莫、古、劳、吴、林、梁、黄、叶八大宗族。这些宗族均有自己的祠堂,而在族源上均声称其祖先是在明清之际由广东溯西江而上迁居黄姚。如莫氏、梁氏、劳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是清朝初年从广东高明县古劳村迁入;林氏族谱则记载其祖先是清初从广东南海县迁来;郭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于清顺治年间从广东高明县松柏乡迁来;吴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是康熙初年从福建迁来。(20) 但在民国《昭平县志》中对当地居民的来源有着不同于族谱的记述:
    居民多前明土著,如陈、梁、黎、莫、钟、林、程、廖、黄、龚诸姓,氏族蕃衍,俗尚勤俭,有唐遗风。(21)
    这一材料提醒我们,黄姚街的民众的身份有可能经历了一个再塑造的过程。而将目光放到当地的民俗上,我们则发现其有着浓厚的“非汉人色彩”。黄姚街最重要的节日有正月初二、三月三与七月十四。正月初一最重要的活动为游鱼龙,三月三为北帝出游,七月十四则是鬼节,家家户户做柚子灯,放到河里,祈求“鬼”保佑民众平安。在这些活动的仪式中,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黄姚街民众身上浓厚的“僮人”色彩。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不难明白族谱与这些宗教节日事实上表达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在宗教习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地方社会文化的延续;而在族谱的修撰中,体现的则是与僮文化的断裂。这一看似矛盾的文化观念,只有回到地方社会的历史场景,才能明白其中意义。“广东移民”身份的塑造,不是为了割裂自身的历史,而是为了与周边的僮人有所区分。直至今天,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仍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当地居民在接受我们访谈时,经常不经意地告诉我们,他们是从广东上来的,比周边的人有文化。
    与修族谱、建祠堂相配合的是,八大宗族积极地投入到科举考试中。在有清一代,这八大宗族有大量的人通过科举获取了功名。其中有名的如林作辑(乾隆十五年举人)、莫汝功(同治二十一年岁贡)等人。今天在黄姚街南边的天马山文明阁上,仍保留着许多文人当年留下的墨迹。如其中一块摩崖全文如下:
    此韩公□阳山时书也。神奇遒劲,古意盎然。覃君少海见而宝之。用榻以归,人□摹仿,纸贵一时。第未经刻石,恐剥蚀于风霜。戊午春同人莫君臧辰、义甫、覃君少海、古君洽齐、善齐、小池、光庭、郭君齐之、蒙君民础、劳君仲云、李生严谷、达民、吾弟平甫、紫阶登列□于此。酒酣谈抄,异想天开,俯仰上下,随在悟化,机之洋溢,因而发思古之幽情,刻昌黎之遗墨,青山无志,大笔常新,悬诸终古而不磨矣!
    后学梁端章敬跋(22)
    上文清楚反映了当地许多文人经常结伴游玩天马山。不难判断,清代黄姚街已文风蔚然。又如《道光庚子年重建文明阁新建魁星楼并建亭台碑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岁乙亥,余以方伯李双圃先生之荐,假馆昭平樟木司邵巡□官署。得晤邑宰徐蓉村先生、邑绅莫育亭、司马古述堂明经,以黄姚重修文明阁,小引见示地之名胜,阁之兴废,靡不毕载。(23)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