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以来苏州、徽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唐力行 参加讨论

苏州与徽州的互动,是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的。汪直、许二、徐海是徽州人,是海外贸易的核心层次;苏州海外商品的生产地,属海外贸易的外围层次。苏州通过徽商与世界市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促成了民营丝织业手工工场的兴起。据应天巡抚曹时聘称:万历时苏州“染坊罢而织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数千人”(注:《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条。)。顾炎武也指出,明末苏州“城中机户数千人”(注:顾炎武:《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寇公墓志铭》,《亭林文集》。)。丝织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改变了江南市镇与农村的经营方式。如苏州吴江盛泽镇的“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以至“丝之丰歉,绫绸价之低昂”,决定着这一带居民“有岁无岁之分”。震泽镇及其“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凌绸之利”(注:乾隆《吴江县志》卷38。)。从而使农民转而从事专业化商品作物生产。商品生产由都市向市镇再向四周农村的扩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呈板块状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了松动,出现了一个突破口。农民种桑盋蚕植棉,使宋以来“苏常熟,天下足”让位于正德、嘉靖以后的“湖广熟,天下足”。明末以后,湖广米长途运到江浙、闽粤的经济作物区。同时,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对原料需求的增长,还刺激了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例如山东、河南的农民就有许多从事棉花的生产,以供江南棉织业之需。明末,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与手工业产地的地域分工日益明显。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而出现的长途贩运等一系列的变化,都是传统经济结构的松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和江南社会的转型。
    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作为当时雄踞东方的政治经济巨人的中国,亦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而中国社会中商品经济最为活跃的苏州与徽州自是首当其冲,它们的互动也带有一定程度的世界历史性。但总的来说,传统社会的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
    区域比较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因为两块相互联系的区域,即使处在同一经济文化发达地带,由于自身内在的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行为取向的不同,它们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发展路向会有很大差异。苏州与徽州的互动,江南山地、平原与海洋的互动造成了江南的繁荣,使16世纪以来的江南始终在全国居于领先一步的地位。探讨内地、山区和沿海、平原两类区域发展路向异同的根源,会对今天内地与沿海、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补互动、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