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图稿本的某些提要内容,向我们提示了一些初步的綫索。卷一四八集部楚辞类:“《钦定补绘离骚全图》二卷,国朝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勅补绘。”(32)但何时成书时间不详,检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本书前提要,皆署“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恭校上”。据此推断,此条提要的撰写时间当在乾隆四十七年以後,四十九年十一月之前。又卷五○史部别史类《契丹国志》提要云: 惟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又书爲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胡安国説,乃称安国之谥,於君前臣名之义,亦复有乖。至杨承勳劫父叛君,蔑伦伤教,而取胡安国之谬説,以爲变不失正,尤爲无所别裁。今并仰遵圣训,改正其讹,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册之定论焉。(33) 这篇提要的内容与高宗乾隆四十六年的一首上谕有直接关系。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当第一份《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即将全部抄缮完毕之际,高宗抽閲《契丹国志》时发现了许多他认爲非同小可的问题,其一是“体例混淆,书法讹舛”,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其二是“失君臣之体”,妄称胡安国之谥;其三是所谓“华夷之见”,称五代时劫父叛君的杨承勳爲“变不失正”。於是馆臣遂请撤出此书,但高宗不同意采取这种简单的处置办法,遂於是年十月十六日下旨,要求重新改编《契丹国志》,“着总纂纪昀等详加校勘,依例改纂”(34)。很显然,天图稿本的《契丹国志》提要已经是根据高宗上谕重新撰写的文本,那麽这篇提要又写於何时呢?这要结合《契丹国志》改纂成书的时间表来考虑。据乾隆四十八年二月二日的一件军机处上谕档记载説:“《契丹国志》改纂已竣,现在缮写正本进呈。”(35)这是改纂成书的时间。又据四十九年七月二十日的一件军机处上谕档説:“遵查《契丹国志》於四十六年奉旨改纂,四十八年二月办竣进呈。谨将四库馆写出正本呈览。”(36)这是正本抄缮完毕进呈御览的时间。而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本书前提要则分别题爲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四十九年三月和四十九年十一月,这是诸阁库书抄缮完毕的时间。据此判断,《契丹国志》提要的重新撰写应在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办竣进呈”前後,撤换《总目》原提要、抄入天图稿本当然更是在这之後的事情了。 根据以上论证,可将天图稿本的抄写时间上限大致划定在乾隆四十八、四十九年,其下限最迟不会晚於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当然,这只是根据上文的考订结果提出的一个初步时间框架,并非本文的最终结论。 三、天图稿本与乾隆五十一年刻本的关系 那麽,有没有可能找到更爲明确的证据,对於天图稿本的生成年代给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结论呢?幸运的是,这个稿本上留下的某些四库总纂官批语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綫索。 其一,天图稿本卷一三四子部杂家类存目十一,在《赖古堂藏书》提要处有一浮签,上有批注云:“《赖古堂藏书》,周亮工编。宋字刻本已删,底本亦应勾去,以归画一。”(37) 其二,天图稿本卷二七经部春秋类二有崔子方《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例要》三书提要,《春秋经解》提要眉端有馆臣批语:“照此本改刻四页即合缝。”其後又有笔迹相同的小字批语:“刻本不知谁所改,将一段履历割属二篇,而又颠倒之。天地之大,何所不有!”(见图一)此篇提要末有墨笔增补16字,上端有批语“(匀)出一行”;下一篇《春秋本例》提要多有修改,上批“匀出一行”;再下一篇《春秋例要》提要先是被墨笔勾去,後又有三角恢复符号,此篇提要亦多有修改,眉端批“匀出一行”,其後又有小字眉批:“共成四页零二行,与刻板合缝。只消挖板心一卷,不必全刻矣。”(见图二)(38) 图一 《春秋经解》提要眉批 图二 《春秋例要》提要眉批 以上馆臣批语对於弄清天图稿本的来历至关重要。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馆臣批语中提到的“刻本”“宋字刻本”等説法,上文説到,《总目》最早的刻本--殿本、浙本的刊行都已晚至乾隆六十年,故此处所谓的“刻本”,显然与殿本、浙本无关。不过有证据表明,在殿本、浙本问世之前,《总目》曾一度付梓,後又因故中辍。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在殿本《总目》刊刻完工之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曹文埴曾给高宗上过一封奏摺,其中説到: 臣曹文埴谨奏,爲刊刻《四库全书总目》竣工,敬谨刷印装潢,恭呈御览事。窃臣於乾隆五十一年奏请刊刻《四库全书总目》,仰蒙俞允,并缮写式样,呈览在案。续因纪昀等奉旨查办四阁之书,其中提要有须更改之处,是以停工未刻。(39) 另外,曹文埴之子曹振镛在爲其父所作的行状中也説到,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四库全书总目》刊刻竣工,进呈御览。先是,先公於丙午年(按即乾隆五十一年)奏请刊刻,仰荷俞允,後因提要有更改处停工未刻”(40)。这一记载亦可从当时的档案材料中得到证实,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二日,军机大臣在奏报禁毁李清着作事宜时提到:“现在刊刻《总目》,应一并查明改正。”(41)説明此时《总目》正在刊刻之中,恰好可以印证曹文埴的上述説法。 据曹文埴説,他曾於乾隆五十一年奏请刊刻《四库全书总目》,并得到高宗允准,後因纪昀等奉旨覆校北四阁书,其中提要多有需要修改之处,“是以停工未刻”--这应是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以後的事情。据我判断,天图稿本所见馆臣批语中提到的“刻本”或“宋字刻本”(42),应该就是指这一刻本。 那麽,天图稿本与乾隆五十一年的《总目》刻本究竟是什麽关系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前述天图稿本卷二七的馆臣批语做一认真分析。上文提到,该卷《春秋经解》提要眉批称“刻本不知谁所改,将一段履历割属二篇,而又颠倒之”云云,这里説的“履历”显然是指提要所述该书作者崔子方生平。《春秋经解》提要开端有一大段文字考证崔子方的履历: 《春秋经解》十二卷(永乐大典本),宋崔子方撰。子方,涪陵人,字彦直,号西畴居士。晁説之集又称其字伯直,盖有二字也。朱彝尊《经义考》称其尝知滁州,曾子开爲作《茶仙亭记》,《经解》诸书皆罢官後所作。考子方《宋史》无传,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録》称其於绍圣间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报;乃隐居真州六合县,杜门着书者三十余年。陈振孙《书録解题》所载大略相同。朱震进书劄子亦称爲东川布衣。彝尊之説,不知何据。惟《永乐大典》引《仪真志》一条云:“子方与苏、黄游,尝爲知滁州曾子开作《茶仙亭记》,刻石醉翁亭侧,黄庭坚称爲六合佳士。”殆彝尊误记是事,故云然欤。 需要説明的是,天图稿本卷二七所载崔子方《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例要》三书提要,浙本《总目》与天图稿本底本相同,殿本《总目》则与天图稿本之修改稿皆同,而无论是天图稿本的底本还是修改稿,都仅有《春秋经解》提要谈及崔子方履历,後二篇提要则不再重复介绍作者生平,这与《总目》一书的体例是完全吻合的。 然而,若将此三书提要与诸阁本书前提要做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两点差异。首先是《春秋本例》的提要内容,两者明显不同。天图稿本《春秋本例》提要云:“《春秋本例》二十卷(内府藏本),宋崔子方撰。是书大旨以爲,圣人之书编年以爲体,举时以爲名,着日月以爲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故曰《本例》。”而文渊阁、文津阁和文溯阁本书前提要皆曰:“《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子方字彦直,涪陵人人介而有守,黄庭坚极称其贤。绍圣中,罢《春秋》取士,子方三上书乞复之,不报。其爲是书也,大旨谓圣人之书编年以爲体,举时以爲名,着日月以爲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乃列一十六门,皆以日、月、时例之。”(4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春秋经解》提要已对作者履历做过详细考证,但《春秋本例》一书的诸阁本书前提要仍然有一段介绍崔子方履历的文字,想必这应该反映了提要初稿的面貌(44),而《总目》编纂过程中因对体例做过整齐划一的工作,故已将《春秋本例》提要中有关作者履历的文字删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