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历史上,都毋庸赘言。以往对水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水利和交通等问题,较少直接探究水资源本身。即使偶有论及水资源和水环境,其关注点也大多聚焦于水量,而非水质。①近年来,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日渐兴起,研究者的兴趣已经日渐从航运、灌溉、水害防治等延展到与水利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等问题,比如水对地域社会性格的型塑,水利组织、水利纠纷与地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水利与社会生活和习俗,从水资源看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等等。②这无疑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了水与人类社会极其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但仍是将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而非正面考察的对象,对中国历史上的水环境特别是水质问题依然缺乏考察。 相对于一般的水利建设,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卫生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可能更能展现现代性的形成,故而在西方,有关用水特别是城市用水问题,早已有了《水的征服》等一系列专门而精深的论著。③在中国史研究中,也出现了若干从环境卫生史、城市史角度出发对城市用水问题的探讨。不过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基本在城市传统与现代用水系统(主要是自来水)方面,关注的重点是城市水源、用水方式、用水组织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城市的水质仍缺乏全面而专门的论述。④本文拟从清代城市水环境切入,以河渠水质为主要关注对象,对此作一探究。 以往的论著,不仅无法让我们对历史上的城市河渠水质状况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不少抵牾之处。其中比较多的出现在现代编纂的地方志和专业志中,它们较少追溯到古代,或偶尔会列举一两条古代有关水污染的记载,然后直接跳到现代或当代,认为水环境的真正污染是民国或1950年代以后。现有不多的环境卫生史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关涉到水质问题,这些研究往往表明,城市水质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到清代似乎已经颇为严重。如,梁庚尧认为,至迟南宋年间,临安等城市中河湖之水就已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⑤笔者则曾指出,清代尤其是嘉道以降的江南,这样的问题更见严重。⑥而梁志平根据《申报》等文献的记载,认为至1870年代,上海县城内外的河道水质已经不堪饮用,只不过这种情况仅限于上海地区,周边的苏松等地的水环境污染仍是民国以降之事。⑦牟振宇则依据档案等文献,认为开埠初期,上海周边水环境已相当恶劣。⑧此外,冯贤亮还依据外国人来华游记,呈现了清代主要是晚清太湖流域水环境的不良,指出不仅在苏杭等城市,就是乡镇的河道也往往“饮汲苦污”。⑨ 按照今日常规的理解,在工业化之前,水环境应该相对较好。而以上研究似乎都表明城市河流的水质污染由来已久,甚至在清代还相当严重。那么是否那些认为真正的污染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后的说法全都是因为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如果我们相信真正污染乃20世纪中后期以后之事,那么又该如何来理解历史文献中诸多相关记载?又该如何看待现有研究呈现的水质污染问题?若我们完全相信这些记载和相关研究,认为水污染早就存在,那么清代城市水域的水质究竟污染到了何种程度?当时城市的水质总体状况究竟如何?相关研究虽已从各自的角度、从某一方面呈现了部分历史的“真实”,但要回答以上问题,显然还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史料性质、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掌握资料来作出综合的分析判断。 在传统时期,由于缺乏专门人员和组织机构负责环境卫生问题,有关的城市水环境的记载不仅少,而且十分零散。不过水乃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身边的水环境也需时时面对,故人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有关城市水环境的信息。19世纪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和日渐深入,外来者的视角和西方的环境卫生观念作为一种参照物的登场,让更多有关中国水环境的记录进入报刊、游记等历史文献之中。大致说来,历史文献中有关城市水环境的史料大体可分为传统史料中的记载、近代的报刊,及外国人的游记、生活记录和回忆录三类。 能反映当时城市水环境的资料肯定不止这些,本文虽然主要通过以上三类资料的排比、综合和解读分析,来呈现清代中后期的水环境状貌,但若有可能,也会尽量采用其他类别的资料。 一、史料呈现的两种图景 目前,很多史学研究论著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将某一主题的记载从浩瀚的史籍中汇集起来,并从具体的语境中抽离,以史料字面含义来呈现历史。如果按照这样的做法,将以上那几类不同性质的史料汇集起来,并仅依据其字面含义解读,将是怎样的清代城市水环境图景呢? 首先,流经城市的大江大河往往十分浑浊。黄河的浑浊人所共知,历史上“黄河清”早已成了特异的自然现象,黄河水的含沙量至迟在明代已经相当可观。⑩宋以后,长江的水浊记录也时常可以见到,范成大在游记中多次谈到江水的浑浊,“汉水自北岸出,清碧可鉴,合大江浊流,始不相入,行里许,则为江水所胜,浑而一色”。(11)到清代,不仅长江,就是汉江等支流,也已成为浊河。魏源曾指出:“谓秦蜀老林棚民垦山,泥沙随雨尽下,故汉之石水斗泥,几同浊河。”(12)这种景象在外国人的游记中也多有反映。20世纪初,一位美国人的长江游记中写道:“这条滔滔巨河从光绪皇帝的帝国心脏带来大量黄土,使黄海50英里的范围都因此而染上黄色。”(13)稍后,日本人中野孤山在1906年途经宜昌的游记中写道:“江水浑浊不堪,尤其是江岸附近,常有粪水流入。当地人毫无顾忌地在这些污水横流的地方取水。”(14)而民国初年,德富苏峰的游记则对这两大河流的颜色作了比较,称:“黄河水和长江水都是一样浑浊的,但长江水像黄酱汤,而黄河水就像番茄汁一样。”(1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