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光和六年自相和从书》研究(4)
“民自言,辞如牒”:“牒”本义指可供书写的简札,可以编联成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孔颖达疏:“牒,札也。于时号令输王粟具戍人。宋之所出人粟之数书之于牒。”《汉书·路温舒传》:“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颜师古注:“小简为牒,编联次之。”而根据汉简资料来看,写在牒上的文书也称为牒或者牒书,通常是作为主文书的附属文书出现,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附件”。即李建的完整而详细的供词是单独记录在牒上的,这件牒会附在公文后面。所以“辞如牒”的意思是“李建的供词详见牒书”。正因为附有牒书,主文书即“中部督邮掾治所檄”只对李建的陈词做简要交代,省略了很多细节,在为我们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为我们理解简文、复原事实真相带来很多困难。 “实核[田]所,畀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释文校订稿》改“畀”为“界”,属上读,并将本句改读作“实核田所界,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据图版,“畀”字下部略有漫漶,不能确定其为“界”字,且同简后文有“畀还”的用例,此处作“畀付”意思可通,不宜断开,故应保留整理者原释文及读法。其所改“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之句读亦值得商榷,按照文义,当以整理者的句读为是,即读作“畀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 “弹处罪法”,意即“处断罪法”,史籍中有“平其罪法”、“正其罪法”、“断罪法”等用例,含义与此相同。比如《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条本注曰:“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后汉书·左雄传》说:“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附滕胤传》注引《吴书》曰:“胤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因此,“弹处罪法”当连读,不宜断开。如果将“罪法”断开属下读,则“弹处”便无着落。“明附证验”,即清楚明白地附上证验或者证据。 “正处言”,即正确处理评判上报,意同“正处以闻”、“正处上”。汉蔡邕《故太尉乔公庙碑》曰:“(公)收阿罗多、卑居,系炖煌,正处以闻。”《后汉书·蔡邕传》注引《邕集》其奏曰:“邕属张宛长休百日,郃假宛五日。复属河南李奇为书佐,郃不为召。太山党魁羊陟与邕季父卫尉质对门九族,质为尚书,营护阿拥,令文书不觉,郃被诏书考胡母班等,辞与陟为党,质及邕频诣郃问班所及,郃不应,遂怀怨恨,欲必中伤郃。”制曰:“下司隶校尉正处上。”《后汉书·律历志中》熹平论历条说:“延光元年,中谒者亶诵亦非《四分》庚申,上言当用《命历序》甲寅元。公卿百僚参议正处,竟不施行。” 按照《释文校订稿》的读法“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则“罪法明”等语似表明案件已经审理完毕,定罪量刑清楚明白,现附上有关证验,将处理结果如实上报,如此则此段话为下对上之辞,即殷何给中部督邮掾的呈辞。但就整件文书来看,从“中部督邮掾治所檄曰”至“何叩头死罪死罪”之前,均当为殷何所录写的“中部督邮掾治所檄”中的内容,故“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等语,当为上对下之辞,即中部督邮掾在下达给督盗贼殷何的文书中对其提出的要求或者命令,此时案件还没有开始审理,不可能给出“罪法明”的断语。因此读作“畀付弹处罪法,明附证验,正处言”,更加切合原意。 “考问张、昔,讯建父升,辞皆曰”:整理者原读作“考问张、昔,讯建父升辞,皆曰”。《释文校订稿》改如前读。按,“讯”的对象是“建父升”,即李建的父亲李升,而非“建父升”之“辞”,因此“辞”当属下读。而且此处之“辞”并指张、昔、升三人之辞,故云“辞皆曰”,当以《释文校订稿》为是。“讯”,即讯问、审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简140:“吏讯氏,氏曰……”《奏谳书》简199-201:“讯婢:人从后,何故弗顾?曰:操簦,簦鸣匈匈然,不闻声,弗顾。讯婢:起市中,谁逢见?曰:虽有逢见,弗能智(知)。”(14) “升罗,张、昔县民”:“罗”,整理者注云,其下疑脱“人”字。“罗”,长沙郡属县。《史记·屈原列传》“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条《正义》:“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春秋时罗子国,秦置长沙郡而为县也。”“县民”,本县民,即临湘县民。根据文义,“罗”下不一定脱“人”字,很可能是省写,意思是“升是罗县民,张、昔是本县民”。 “前不处年中”:“不处年中”系当地习语,同出的3号简牍背面亦有“玄不处年中,备邮亭掾”之说。“处”有“辨察”、“辨别”之意,如《吕氏春秋·有始览》:“察其情,处其形。”“不处年中”当指无法确定具体哪一年。 “升[娉]取张同产兄宗女姃为妻”:“[娉]取”之“娉”,整理者原作“娨(·)”,是释作“娨”字而存疑。但从图版来看,其字形似与“娨”字有别。细审图版,其字左为“女”;右下颇类“丁”,实即“丂”,同简“考问”之“考”下部“丂”正写作“丁”形;右上略漫漶,残存部分作“”形,从笔势来看,很可能是“由”之残笔,故此字疑当释作“娉”为是(15)。《说文·女部》:“娉,问也。”段玉裁注:“凡娉女及聘问之礼,古皆用此字……而经传概以‘聘’代之。”《后汉书·袁术传》:“(袁术)乃遣使以窃号告吕布,并为子娉布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