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和中国发展之路(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经济学家》 赵靖 参加讨论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救贫防不均的目标出发,孙中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制订了民生主义的模式。他把“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6)按照这一定义,民生主义也就是一种旨在改善广大人民生活的政治纲领和思想学说,正如他所说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27)“养民”是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使黎民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能够丰衣足食。孙中山使用这一概念则不限于其传统的涵义,而是为其注入了发展的内容。
    其一,孙中山主张用新式的生产方法解决全国数亿人民的衣、食、往、行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问题。他认为,在现有的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养民”,满足几亿人衣、食、往、行需要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发达资本,振兴实业”(28),对各种民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方法进行根本的变革。在他写的《民生主义》中,对怎样改善衣、食、住、行各种有关行业的方法,实现这些行业的现代化逐一加以研究。中国古人谈“养民”,都是在传统生产方法,特别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考虑问题;而孙中山则是要在改革传统生产方法、采用现代生产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养民”问题。这使孙中山所论述的“养民”问题有了明显的发展内容。
    其二,孙中山说的“养民”,不仅要求增加全国人民衣、食、住、行各项消费品的数量和提高其质量,还要求大大缩减劳动者为解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从事劳动的时间。他曾谈到,当时有些人认为中国是“生活最廉”之国,劳动者可以靠极低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其实,如果不用货币而用劳动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费用,中国却是世界上“生活最贵之国”(29)。中国工人每天劳动14至16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所得工资才勉强糊口。这说明中国劳动者为了维护最起码的生活所费的劳动代价,实际上是世界上最贵的。因此,孙中山提出: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或养民问题,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30),使中国人能以更少的劳动时间换取更多的生活资料。
    “用机器以辅助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这种说法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要求;而缩短获得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时间,则是任何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解决自己生存问题所需时间缩短了,才有可能接受教育、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政治各种活动。这种时间越缩短,人们用以发展自己的时间就越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两者既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两项经济纲领,也是他的发展学说的中心内容。
    平均地权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孙中山认为:在以民主革命(即他说的政治革命)消除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专制政权的统治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进行工矿业的开发和城市、交通的建设,这将使地租和地价急剧上涨,土地所有者就会趁机攫取暴利,成为社会上的大富豪;而农、矿、工、商、交通各业则会因越来越沉重的地租、地价负担而使发展受阻,广大人民也会因发展受阻而陷入贫困、失业。为此,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纲领,主张在革命胜利后,立即由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民国政府颁法令,规定全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对原来的土地所有者,既不没收其土地,也不立即收买其土地,而是允许其继续保有、使用或出售。不过,国家要求其向国家申报其所占有土地之价格,每年照报价征收1~2%的地价税,并保留在国家需要时照报价收买的权利。原土地所有者如果把土地售给国家以外的买者,只能得到土地的原价(申报价),超出原价的部分,亦即在经济发展中所发生的土地增值,则全部归于国家。
    土地国有及地价税、土地增值归公等项措施,从消极方面说是为消除土地私有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在积极方面,还被看作是国家筹措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孙中山设想,由于在革命后的经济发展中地租及地价上涨极其迅猛,国家从征收地价税及土地增值所得的财政收入,将成为发展资金的一个取之不尽的财源。孙中山称民生主义为“社会革命”,并极言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说:“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31)
    由于孙中山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土地问题,他的平均地权,最初并未明确规定“耕者有其田”的措施。他在同某些人(如梁启超、章炳麟等)的谈话中,多次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在正式的纲领、文件及公开的演说中,则都未涉及此问题。直到他的晚年,才越来越强调耕者有其田问题,把它正式列入革命纲领中,宣布:对“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32)他还把耕者有其用的实现称作“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33)。不过,即使在这时,他对实现平均地权的具体措施,也仍然是只提申报地价、征收地价税及土地增值归公,而未提及怎样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问题。
    节制资本的涵义是:对资本的发展,不能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而要由国家实行一定的政策措施加以节制,“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生计。”(34)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一样,也是从发展问题着眼的。孙中山曾说:“提倡民生主义,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35)对中国的发展而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资本。孙中山是从发展的角度谈资本问题,为什么他不提发达资本的口号,而提节制资本呢?这需要从他的发展目标来理解。
    为了发展中国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救贫的问题,孙中山是热望发达资本的。他说的“发达资本,振兴实业”一语,已经把这种要求表达得很明白。但是,他看到西方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贫富严重分化、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又深怕中国将来经济发展了,也会出现同样的局面。于是,从救贫防不均的目标出发,他一方面希望发达资本主义,解决中国贫穷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主张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大不均的出现。在这种认识下,他不把自己解决资本问题的纲领称作“发达资本”而称作“节制资本”。节制资本不是发达资本,而是有节制地发达资本。
    节制资本包括两方面:发达国家资本和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主要内容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36)发达国家资本是以“发达”二字提出问题的。孙中山认为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力量薄弱,尤其是一些关系发展全局的重要实业私人资本力不能办,只有以国家资本来经营才能使这些实业迅速建立,并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对国家资本主要是发达的问题,并且通过发达国家资本来节制私人资本,使其不致发展到能够操纵国民生计的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