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波利比乌斯历史思想初探兼与早期希腊史家比较(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褚新国 参加讨论

(51)参阅F. W. 沃尔班克:《波利比乌斯》,第32~65页(Chapter 2:“Historical Traditions”),保罗·彼得希:《波利比〈历史〉:卷一》(Paul Pédech,Polybe Histories(Livre I)),巴黎:美文出版社1969年版,“前言”,第24页;抑或认为他因人事大多失当而强调神意决定历史,参阅沃尔特·席格弗里德:《波利比奥斯历史哲学研究》,第88页相关论述。
    (52)波利比乌斯:《历史》,第6卷,第383~387页。
    (53)比较参阅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83~387页以“马其顿战争”为中心探究人事与天命等论载。
    (54)(59)波利比乌斯:《历史》,第1卷,第9~11、3页。
    (55)(56)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271、449页。
    (57)(58)波利比乌斯:《历史》,第2卷,第3~5、13页。
    (60)波利比乌斯:《历史》,第1卷,第329页。
    (61)波利比乌斯:《历史》,第2卷,第71~73页。
    (62)查尔斯·威廉·弗纳拉:《古希腊、罗马时代历史学的实相》,第105页;参阅J. 寇博特:《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论战争》(J. Cobet,“Herodotus and Thucydides on War”),载I. S. 摩西昂、J. D. 施玛特、A. J. 伍德曼合编:《过去的观念:希腊、罗马历史写作研究》(I. S. Moxon,J. D. Smart,and A. J. Woodman,eds. ,Past Perspectives:Studies in Greek and Roman Historical Writing),马萨诸塞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相关论述。
    (6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68、633、160、632、270页;希罗多德:《历史》,第45、473页。有论者强调希、修等人撰史“首要意在载录成功事迹”,参阅戈登·S. 施林普顿:《古希腊时代中的历史与记忆》(Gordon S. Shrimpton,History and Memory in Ancient Greece),蒙特利尔:皇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而在我们看来,他们更多着意于通过双方失误及天灾人祸等题材阐发重大战事的政治伦理意蕴。如希氏在“悲剧模式”上开创了“一种整体的、具有因果关系的、教谕性的历史叙事”,弗莱明·A. J. 尼尔森:《历史中的悲剧:希罗多德与申命记范式的史记》(Flemming A. J. Nielsen,The Tragedy in History:Herodotus and the Deuteronomistic History),舍菲尔德:舍菲尔德学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61~162页;比较参阅苏珊·O. 夏彼罗:《品味苦难:希罗多德笔下的人类智慧》(Susan O. Shapiro,“Learning through Suffering:Human Wisdom in Herodotus”),载《古典学刊》(The Classical Journal),第89卷,第4期,1994年4-5月号,第349~355页。关于修昔底德笔下战争、堕落、衰变等历史论题的道德内涵,参阅克利福德·奥温:《修昔底德的人道》(Clifford Orwin,The Humanity of Thucydides),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弗朗西斯·鲍威尔:《鉴往:四世纪散文中历史的教谕功用》(Frances Pownall,Lessons from the Past:The Moral Use of History in Fourth-Century Prose),安·阿伯: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该书主要是以色诺芬等古典晚期史家为例展开讨论。
    (65)整体而言,波氏撰史的道德内涵长期遭到轻忽。事实上,《历史》叙事具有强烈的道德意味,且与其“实用主义”意旨内在一致。F. W. 沃尔班克对此有所阐发(如历史经验教训的“道德内涵”、“徘徊挣扎于权宜与道德之间”等),参阅《波利比乌斯》,第58、84页等相关论述。
    (66)波利比乌斯:《历史》,第1卷,第33~35页。
    (67)(68)波利比乌斯:《历史》,第3卷,第393、395~397页。
    (69)(70)波利比乌斯:《历史》,第4卷,第165、553页。
    (71)有论者强烈反对F. W. 沃尔班克等人的观点(即波氏是“彻底的实用主义”和“冷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之信奉者),相反,波氏继承了“荷马式的处世态度”(即强调“荣耀、崇高与责任”等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参阅阿瑟·M. 埃克斯坦:《波利比乌斯〈历史〉中的道德立场》(Arthur M. Eckstein,Moral Vision in the Histories of Polybius),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4~55页等相关论述。但依笔者愚见,轻忽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显然弱化了论题的实际深意。
    (72)波利比乌斯:《历史》,第6卷,第213页。
    (73)波利比乌斯:《历史》,第5卷,第163页。
    (74)F. W. 沃尔班克以《历史》卷31~39为例指出波氏罗马观至此经历了显著变化。但本质上表明了其史观的矛盾性--须知前半部分历史叙事竭力强调罗马堪称“完美无缺”的奇迹般崛起。在此意义上,《历史》存有前后抵牾的两大部分,波氏自身无法调和、掩饰如此庞杂的体系与内容,参阅《波利比乌斯》,第六章(“Polybius and Rome”)相关论述(第157~183页)。有论者指出《历史》最后10卷叙事明显变得模棱两可(较之前文旗帜鲜明的论述),参阅克莱格·B. 查姆比昂:《波利比乌斯〈历史〉中的文化政治学》,第198~199页。另有论者通过探究《历史》卷30~39的创作时间与环境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其与前面30卷“甚不协调”,参阅米切尔·查恩特:《调适-抵制-融合:波利比乌斯与罗马政治》(Michael Zahrnt,“Anpassung-Widerstand-Integration:Polybius und die Rmische Politik”),载N.埃尔哈特、L. -M. 君特尔合编:《抵制-调适-融合:希腊国族世界与罗马》(N. Ehrhardt,L. -M. Günther,eds. ,Widerstand-Anpassung-Integration;Die griechische Staatenwelt und Rom),威斯巴登:弗兰茨·施坦纳出版社2002年版,第77~102、85页相关论述。依笔者愚见,上述论断显然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波氏史观变动及随之而来的复杂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