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7页。 ②顾炎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第302页。 ③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1页。 ④戴震:《戴东原集》卷九《与某书》,《戴震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⑤卢文弨:《九经古义序》,《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2页。 ⑥阮元:《揅经室集自序》,《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页。 ⑦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4页。 ⑧顾炎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第302页。 ⑨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12页。 ⑩张允熠:《从宋学、汉学到戴学——中国主流文化近代转型的深层学术背景探析》,《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 (11)戴震:《原善上》,《戴震集》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12)陈寒鸣、杨菊芹:《乾嘉汉学家的经学思维方式及其政治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3)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戴震集》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 (14)顾炎武:《答李子德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页。 (15)戴震:《原善上》,《戴震集》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16)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8-229页。 (17)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104页。 (18)吴根友:《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1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卷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2页。 (2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卷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8页。 (21)罗炳良:《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理论》,《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2)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江藩、方东树著,钱钟书主编:《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79页。 (23)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傅斯年全集》第2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第169-170页。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