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之二)(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参加讨论

在欧洲, “古典时代”(ancienttimes )、 “中世纪”(medievel)和“近代”(modern)既是划分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概念,又是表示西方历史发展特定状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形态的意义。如果我们试图重新寻求描述中国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新概念,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不宜生造词汇;二是与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有可比性;三是比较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从这些标准出发,也许采用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的概念,来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形态特征,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具体说来,秦朝统一以前可以称为上古(若仔细划分,还可以把先商文明叫远古);秦汉是中古早期,魏晋隋唐为中古盛期,宋元明清为中古晚期(或称近古时期);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要具体准确地描述上古、中古早期、盛期与晚期以及近代的社会特征,可以从过去实证历史研究包括古史分期等问题的讨论中剥离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但是要真正地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实态,关键是要摒弃从观念出发的旧思路,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那些最具特色的历史现象,并且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
    比如,以市场问题为例,中世纪西欧经济自给自足的成分很强,西欧的商品经济是在城市兴起后才充分发育成熟。但是,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国内市场就十分活跃,大商人、大手工业主操纵国内贸易。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城乡商业都比较发达。但是这种市场的繁荣与雇佣劳动的出现,是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土地关系与经济结构之上的,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风马牛不相及,把它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来研究很难说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形态,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又如,中国古代是小经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小经营生产方式在中国具有早熟性和顽强的再生能力,我们不能无视地主与农奴(佃农)矛盾关系的存在,但是这种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也许完全与欧洲不同,小经营者与国家的矛盾也许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构成了主要的生产关系。
    再如,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也是很有特色的,其时间之长,制度之完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它对于市民等级的成长,对于宗教势力的异化,都有强大的阻遏作用。科举取士制度和土地买卖的早熟造成了贵族等级和统治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宗法制度在中国不仅根深蒂固,而且宗法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宗教及僧侣阶层在中国的地位与欧洲完全不同,几乎从来不曾作为世俗王权的对立面出现过。中国的赋税制度完备而发达,是英国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英国的国王主要靠王田收入养活自己,与中国皇帝可以恣意支配庞大的国家赋税有很大不同。国家对于臣民的超经济强制远大于地主对于农民的超经济强制。这又与中世纪的西欧有重要区别。
    总之,我们只有对类似以上列举的这些重大历史现象作出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归纳出中国历史研究中新的概念系统和理论范式,才能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与学术界提倡的社会科学“本土化”异曲同工。本土化就是在反思从西方引进的传统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重建植根于本土经验之上的历史理论。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不一样,而中国国情正是数千年历史发展的累积。因此,对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探讨,不仅有理论观照,还有现实观照;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思想价值。
    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晁福林
    关于社会形态的研究,经过一个阶段的沉寂之后,近年又趋活跃,如何深入开展这项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我觉得提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由于社会形态问题极为复杂,所以有些专著审慎地予以回避。其实,这个问题从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和历史研究的长远研究情况看,是回避不了的。由于它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影响,所以应当尽早提到学者们研究的日程上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直接涉及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内容并不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相关理论的时候,总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所提出的理论的依据主要是西方的材料。例如,关于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他的论断是依据摩尔根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情况以后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材料所做出的。我们研究中国的问题,不能将恩格斯的论断生搬硬套在中国古史的头上,而应当花主要的精力研究中国古史的历史实际,提出符合中国古史的相关理论。
    由斯大林所提出的“五种生产方式说”是长期困扰中国古史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的框子。我们今天应当实事求是地研究“五种生产方式说”是否合乎中国古史的实际。对于中国古史学界来说,对“五种生产方式说”进行剖析的焦点在于存不存在所谓的奴隶社会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从发表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中国古史上并不存在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奴隶制时代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既然中国古史上只有一定范围的奴隶制度而不存在奴隶社会这一社会发展阶段,那么在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中国社会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呢?也就是说必须从正面回答中国古史的社会形态问题。
    这个回答,实际是要求学者对中国古史的社会形态进行全面探索。我认为,探索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前学术界所谓的“古史分期”,实即在讲中国奴隶制时代与封建制时代的分期。所以“古史分期”亦即古代社会形态的分期,而社会形态指的是什么呢?应当说是以经济形态为主要内容的,离开社会经济形态来谈社会形态问题,就可能不得要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学者们已经提出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划分方法至少已有六七种,今后随着研究的展开,也许会出现更多种的新说法。这些说法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各不相同,这就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如果标准不一样,那就很难有大家认可的结论出现。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应当以社会经济形态为主而不应当是社会上层建筑形式抑或是历史时代的早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