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朱熹的这种解释无不拍手叫好,认为理学家朱熹是不否定合理的生活欲望的。其实,这只能是浮在表面上的论述,经不住推敲的。朱熹以及封建士大夫的饮食大致是相同的,皇家与贵族们的饮食与朱熹们的饮食是有差距的,皇帝可能要高得多,而农民呢?其中最贫困的也只能以“藜藿之羹”充饥。究竟是以朱熹们以及贵族们的饮食为标准呢?还是以农家的“藜藿之羹”为标准呢?如果按农家“藜藿之羹”为准,那么朱熹们贵族们的饮食岂不都成为“人欲”了吗?朱熹们为什么不加节制呢?如果以朱熹们的饮食为准,农家“藜藿之羹”尚不足以充饥,朱熹们所标榜的“天理”到底是什么呢?天理是在地主士大夫及贵族们一面呢,还是在农民一面呢?张方平说:“穷乡荒野,下户细民,冬至节腊,荷薪刍、入城市,往来数十里,得五七十钱,买葱茹盐醯,老稚以为甘美。”(注:张方平:《乐全集》卷二五《论免役钱札子》,四库全书本。)下户细民“买葱茹盐醯,老稚以为甘美”,是否也属于“要求美味”而成为人欲呢?理学家所标榜的“天理”、“人欲”是抽象的,利用抽象的原则,维护既得利益是至为明显的。 文艺作品也同样可以运用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又如对战争的分析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要看发动战争的是哪个阶级,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由此确定战争性质。 对阶级分析法的运用,要严谨,不可随便乱来。过去在这方面很不够严肃。由于陈亮的思想对儒家正统有非难之处,因而有的学者称陈亮为小所有者。这是没有根据的。陈亮有田二百四十亩,在他的书信中说得很清楚,(注:《陈亮集》(增订本)卷二八《又乙巳春书之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这在南宋属于中等地主,怎么是小所有者呢?看到司马光的《阶级札子》,就几乎说司马光是阶级论者,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司马光的这道札子是强调军队中一阶一级的节制,(注:《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一《阶级札子》。)与阶级毫不相干,而且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提出阶级这样的概念来。对思想家政治家要看出身,但出身不是惟一具有决定性的东西。例如李觏,出身可谓贫寒,家中水田不过一二亩,全靠母亲的针线活过日子,应当是农民出身,即真正的小所有者。但他接受的是封建统治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因而他还是封建士大夫、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出身,但更要看他的活动和思想的实质。 (乙)辩证的分析方法 1、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法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①对立统一法则;②质量转化法则;③否定之否定法则。 在这三个法则中,毛泽东说,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注:《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299页。)为什么?因为对立统一法则可以解释说明其他两个法则。对立统一中,由于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新质因素逐渐成长,超过居于主导地位的旧质(即旧事物),这样便发生新旧质的变革而形成新事物。对立统一法则既包含质量转化,也包含新旧事物的否定,因而这个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基本法则。 运用对立统一法则,亦即运用矛盾论,可以到各种领域中,大至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形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小到对一人一事,都用得上。 2、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注: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时间、地点、条件发生变化,事物情况就很不一样; ②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注: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三版,第375页。),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之内。如果漫无边际地提出来,越出时代界限,怎好认识、理解?而一般资产阶级学者著作,则在这些问题上不予重视。如王莽社会主义之类。 ③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平均主义,这是农民的思想,在反对封建主义,平均地主的土地和财富方面,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意义。一切批评这时期的平均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实际的,因而也是不对的。但平均主义,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没有什么进步意义了。 3、以辩证方法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①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性。这在哲学上,即是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我们经常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点,不见面;只见个别,不见一般;或只见一般,不见个别。都是这一类的问题。 ②反对平衡论。在事物的发展中,新旧两个方面,或者对立的两个方面,曾经因势均力敌,而表现为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不能长期存在的。平衡论表现的形式往往是既如何如何又怎样怎样,即对所论述的事物的两种性质往往是平均对待,不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次要方面当主要方面。 ③反对诡辩论。诡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诡辩论与辩证法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辩证法可以滑向诡辩论。诡辩论的要害在于质与量关系中,对质的抹杀或不够重视。佛家的《中论》,讲事物无住性,(注:《中论》卷一,《中华大藏经》第28册第840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一切都是暂时存在的,事物的质是无法确定的。不要定性,只看量的发展,不问质的变化,这当然不是辩证法,这同样也是形而上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