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瞿林东 参加讨论

现在说第三种形式。毫无疑问,历史评论专书更集中地反映了历史理论的面貌及其发 展趋势。在这方面,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是倍受关注的。宋人范祖禹的《 唐鉴》、孙甫的《唐史论断》亦不失为名作。这几部书,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理论。那么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是否还有更多的著作,应当进入历史理论的视野呢?在这 个问题上,从研究工作来看,一是要深入发掘,二是要转换视角,改变一些早已形成的 观念。譬如《周易》这部书,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它。章学诚认为:“六经皆 史也。”他还用设问的口气,着意回答了《易》“与史同科”的问题。(注:《文史通 义·易教上》。)从前人解释《易》之三义来看,所谓“易简”、“变易”、“不易” 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天地自然、社会人事、伦理原则等,(注:参见蒋伯潜《十三经 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2页。)其关于历史哲学之内容则居多。又如《 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来认为是子书,但唐人刘知几说它们“多以叙事为宗, 举而论之,抑亦史之杂也”。(注:《史通·杂述》。)其中说理部分与历史理论颇相关 联。再如《盐铁论》之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人物志》之论人物品评的原则 与标准,《帝王略论》之评价历代帝王优劣及其根据,《贞观政要》、《通鉴直解》之 论历史鉴戒与为政之道,《明夷待访录》之批判专制制度等等,都是各有特色的关于历 史理论之书。
    以上所举三种形式,只是就历史理论在古代文献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说的,这里并不 排除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
    二、深入探索的连续性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又一个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遗产的厚重,自然有自成体 系的著作传世,显示出理论上的分量。然而,它的厚重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即人们对 重大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探索的累代相传,历时既久而探讨愈深,从而形成了一些理论的 “重心”。以往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在发展上的这一特点未曾十分关注,以为中 国古代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体系,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用连贯的和发展 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领域所致。现在,我们改变一下视角,就不难发现,前人对一些重大 历史问题的理论探究是带有连贯性的;而这种连贯性的生成和发展,把历史理论不断推 向深入。
    这里,我们可以举兴亡论、君主论、封建论等一般理论层面上的几个问题来作简略的 说明。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很早就有关于君主的评论。东汉末年,荀悦提出“六主” 即六种类型的君主的见解,(注:《汉纪·昭帝纪》。)可以认为是比较系统的关于君主 的认识。唐初,虞世南著《帝王略论》,多用比较之法,纵论君主优劣,对唐朝以前的 历代君主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君主论”专书。其后司马光撰《稽 古录》,提出人君的“道”、“德”、“才”三者应有的准则,(注:《稽古录》卷16 。)是从正面阐述了关于君主的理论。北宋王钦若等编纂的《册府元龟》,其“帝王部 ”含81卷,分128门记君主事,是揭示君主和君主现象的综合性撰述。明末清初,黄宗 羲著《明夷待访录》,其《原君》篇对君主的产生及其作用进行分析、批判,把古代的 君主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显示出早期启蒙思想的光焰。
    朝代兴亡,社会治乱,是历史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西周初年,周公是十分注重 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家。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历史的变动,王室的衰微,诸侯的兴灭, 促使史学家和思想家作深入的思考,《左传》、《国语》及诸子之书,多有这方面的讨 论。汉初,面对秦亡汉兴的巨大变动,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都在探究其中的原因。 陆贾、贾谊、晁错的史论和政论,多有关于兴亡得失的名作。史学家司马迁更是明确提 出了“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撰述任务。(注:《史记·太史公自序》。)此后,关 于兴亡成败的讨论,不绝于世。如唐初史家用比较方法探讨秦、隋兴亡的原因,(注: 《隋书·炀帝纪》后论。)朱敬则的《十代兴亡论》纵论南北朝的得失成败;宋代司马 光强调,一部《资治通鉴》的主旨即在于“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之事,(注:司 马光:《进<资治通鉴>表》。)而范祖禹《唐鉴》一书则是把揭示唐朝何以兴、何以亡 、后人何以为鉴作为撰述的目的;南宋史家为时势所激,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他们的 撰述主旨都以兴亡盛衰为核心;明清之际,朝代更迭,社会动荡,史学家的兴亡之论继 续深化,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是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著作。总之,关于 治乱兴衰的著作,举不胜举。这是因为,从社会运行的实际轨迹来看,不论是统治集团 ,还是下层民众,都希望社会得以长治久安,但客观形势却并非如此,朝代更迭有之, 天下大乱有之,人们不得不思考朝代何以兴、社会何以治的问题。此其一。其二,从思 想传统来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修齐治平”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是中 国古代尤其是两汉以降士人的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对历代史学家的撰 述旨趣有极大的影响,重视关于兴亡成败的探讨就成为他们的天职和本分。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通常所称分封,是西周实行的政治体制。战国中期,商鞅在秦 国变法,始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是推行郡县制还是实行封建制即分封制,经 过激烈的廷争,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斯的意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注:《史记·秦 始皇本纪》。)西汉初年,分封、郡县两制并行,始有异姓王的谋反,继有同姓王的叛 乱,一度造成政局混乱,后朝廷采用贾谊、主父偃等人之策略,使分封名存而实亡,西 汉皇权乃得以稳定。但在朝代的更迭之后,人们往往追慕封建之制,如三国魏人曹冏著《六代论》、西晋陆机著《五等论》,都是批评郡县制、肯定分封制。唐初魏徵、李 百药,中唐柳宗元等,又都是分封制的有力批评者。尤其是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文, 以雄辩的历史事实和透彻的理论分析,阐明郡县制的优越和分封制的不可复,气势磅礴 ,前无古人,为后人大加称颂。明清之际,顾炎武纵观历史,细察现实,撰《郡县论》 九篇,以超越前人的理论勇气,论述了兼采分封、郡县两制之长的主张,显示出辩证的 思想和历史的智慧,把关于分封、郡县的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以上举出的几个问题,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一般层面上的重大问题。此外,还有天 人关系、古今关系、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民族、国家等问题,是属于又一个 层面上的历史理论问题。这里,我们举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例,纵览人们对这 一问题的认识,同样是饶有兴味的。毫无疑问,一定的历史活动,总要在一定的地域上 展开。换言之,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地理条件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