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史上,也并非都如以上所论,即均为依事而言理、据 史而发论之作。这里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突出特点而非着意描绘它 的全貌及其每一细部。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也有一些专篇、专书是重于思辨 的。如司马谈《论六家指要》之阐说社会思潮;柳宗元《天论》、《天说》、《天对》 之讨论天人关系和社会历史,以及刘禹锡《天论》之补充、发展柳宗元的天人关系说; 顾炎武的《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讨论建置、财政、取士制度等,都是 此类理论文章的名篇。又如《周易》、陆贾《新语》、刘邵《人物志》、黄宗羲《明夷 待访录》等,都是此类理论专书的名著。 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对中国史学在理论上的特点有深刻的揭示。他说:“《六经》 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注:《文 史通义·易教上》。)他这里说的是《六经》,但却符合自司马迁开创的史学传统。从 司马迁到章学诚,前后相隔近2000年,而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家 “未尝离事而言理”的这一特点,从表面上看,丰富的历史叙述似乎掩盖了固有的理论 色彩;然而,当人们了解到以至于认识到中国古代史家“未尝离事而言理”这一特点和 传统时,则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光华就会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因其“未尝离事而言理”的缘故,一般说来,它不以思辨色彩为其 特色。但由此却从另外一些方面显示出其固有的优点:第一,是言简意赅。司马迁《史 记·平准书》序,仅400余字,可是它包含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历史思想 的丰富内涵。一部数百万言的巨著《通典》,其引言不足300字,但它却反映了杜佑的 治学宗旨以及杜佑撰写《通典》的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一致性。第二,是平实易懂。 论不离事,故这种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同有关的史事相联系的,因而易于为更多的人 所理解、所接受,更具广泛性。第三,是实践性强。因理论不脱离事实,这使人们比较 容易把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和智慧,这也是中国史学具有经世致用 传统的原因之一。 四、名篇名著的魅力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它的名篇、名著极具魅力,故能传之久远, 为历代学人所重视。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领域中,名篇以数百计,名著以数十计,这个 估计当不为过。这里,于名篇,举贾谊《过秦论》为例;于名著,举刘邵《人物志》、 王夫之《读通鉴论》为例,以窥其理论上的魅力。 关于《过秦论》。司马迁在写了《秦始皇本纪》之后,发表议论说:“至周之衰,秦 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而羞与之侔。”司马迁没有讲到秦何以兴、何以亡,只是含蓄地指出了秦始皇不可一 世的心态,他只用了一句话“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从而引证贾谊的《过秦论》,以 此来评论秦朝的兴亡之故。 《过秦论》分上下篇,司马迁所引为下篇。今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后论所引,下 篇在前、上篇在后,上篇乃后人以己意所补。(注:贾谊《过秦论》为上下两篇,据《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贞《索引》:“哀公以下为上篇,‘秦兼并诸侯山东三十余郡 ’为下篇。”则司马迁所引当为下篇,现有之上篇为后人所补,非《史记》所引原貌( 并见《索引》注文)。参见贾谊《新书》卷1,《汉魏丛书》本。又,也有以《过秦论》 为上、中、下三篇之说者,见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52页。)这里,我们以上、下篇为序略作评析。《过秦论》上篇,叙述了秦孝公任用 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职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逐渐强盛起来。自 孝公至庄襄王,秦国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指出了秦国由弱而 强的过程。到了秦始皇时期,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柎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企图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指出了秦始皇面对成功而不可一世, 以致政策失误,故始皇既没而天下大乱。其政策失误主要在于“秦王怀贪鄙之心,纠自 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这种情况,秦二世非但没有革除,反而不断加剧,以致“自君卿以 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这就是为什么 陈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缘故。《过秦论》下篇指出,秦朝在二世之后,“子婴立, 遂不悟”,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加深,“藉使子婴有庸王之材,仅得中佐, 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但情况恰恰不是如此。总的看来, “秦王(按:指秦始皇--引者)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 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贾谊在《过秦 论》最后写道: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 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秦汉之际的历史变动,是中国古 代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剧变之一。贾谊《过秦论》的总结可以说是经典性的论断。它不 仅从历史上考察了秦朝兴起、衰亡的过程和原因,而且从理论上反复说明了“攻守之势 异”,则“取之”之术与“守之”之术亦当有异。这个具有哲理性的历史经验,是汉初 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的。《过秦论》成为千古名篇,在于它对如此重大的历史变动作了 合乎于理性的评论。 关于《人物志》。著者刘邵是三国魏初人,(注:刘邵,《三国志》作刘劭,今从《隋 书·经籍志》及《人物志》所署。)曾“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 又与人合作作《新律》18篇,著有《律略论》,还“受诏作《都官考课》”,《法论》 、《人物志》是他的代表作。刘邵谙于典制,精于考课,深于品评人物,时人称赞他的 才识“非世俗所常有”。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经历和才识,是他能够写出《人 物志》一书的几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