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李大钊:《孔道西的历史思想》,载《李大钊文集》(下),前引书,第328页。 〔45〕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载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之附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页。 〔46〕 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47〕 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 〔48〕 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下),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页。 〔49〕 《史料与史学》发刊词,载《傅斯年全集》第4册,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50〕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全集》第2册,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51〕F ·斯泰恩编选:《史学集锦》( Fritz Stern,The Varieties of History)1973年英文版,第57页。 〔52〕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53〕 《史料与史学》发刊词。 〔54〕 对此更详尽的释论,参见张利痒:《论傅斯年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理论和方法》,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354页。 〔55〕关于德国史学传入中国的过程,详见杜维运:《德国史学的东渐》,载台湾《食货月刊》第1卷第2期,1971年。 〔56〕 载《学衡》第61期。顺便提及,1930年叶法无在其《文化与文明》一书中也介绍了斯宾格勒的学说,并称之为“文化史的杰作”。载叶氏的《文化与文明》,黎明书局1930年版,第34页。 〔57〕 载《学衡》第62期。 〔58〕 载《思想与时代》第19期。 〔59〕 林同济:《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载《文化形态史观》,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一编第44册,第46页。 〔60〕 林同济:《形态历史观》,同前引书,第7页。 〔61〕 雷海宗:《历史的形态与例证》,载《文化形态史观》,前引书,第37页。 〔62〕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12页。 〔63〕 同上书,第221-222页。 〔64〕 王敦书写的《雷海宗关于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的看法》,对雷氏之说介绍甚详,可参阅。此外,青年学者侯云灏的《雷海宗早期史学思想研究》一文,认为雷氏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对文化形态学派的理论作出了独创性的发挥,并与胡适、傅斯年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标榜的唯科学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推动形成了中国现代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潮,构成了中国现代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侯文载《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65〕 张和声:《文化形态史观和战国策派的史学》,载《史林》199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