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彭树智 参加讨论

有秩与无秩 关系文明或制度文明的特点是秩序。弱化、转化冲突,缓合社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的秩序环境。但无序化在历史交往中是经常存在的。文明交往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内外秩序的建立与发展,都取决于制度化的安排。历史交往的文明化,凭借着制度化安排,克服无序化,从而一步步由远古走到现在,并且将一步步走向未来。制度化安排的实践,为建立不同文明相处的合理秩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就是在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德秩序、职业道德秩序、市场理性秩序,以及基本公民意识的法治秩序;在国际交往中的平等、和平、对话、协商、合作和共处的交往原则。无序与有序环节的互相转化,构成了人和人关系链条上的制度中介。文明交往的良好制度的有序化,是人类超越对物的依赖,进而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外化和内化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复杂化的特征,特别需要具体的个案分析。一般说,总是先进文明对后进文明的融化,即使是后进文明的民族,征服了先进文明的民族,也会逐渐被先进文明所融化。但实际过程要复杂得多,而且在内化和外化方面,表现出多向化和多样性特点。历史上的希腊化、罗马化、儒学化、基督教化、伊斯兰化、西方化,以及汉化、胡化等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并充满着互斥、互动、互容和互相渗透的交往关系。在文明的同异关系上,经常是同异并存、求同存异、 异中求同、 同中化异。内化的基本形态是“涵化”(acculturation)。涵化在传入和接受外来文化方面, 表现在民族涵化基线上的吸收。它有种种实用的观点,如“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西化”、“化西”等观点。此外,尚有“消极模仿”和“积极融合”两个过程,贯穿于涵化基线之上。外化与内化确实是文明交往中最关键的环节,它与时俱进,能够使“内圣”化出一个新“外王”。
    现代与传统 现代与传统这一对矛盾统一的交往环节,是历史交往过程中过去各时代发展的当代表现。每一历史时代的时代与传统,都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形式。从原始采集渔猎文明到古代农牧业文明,尤其是近代工商业文明到当代信息网络文明,时代与传统这对环节愈来愈凸现出其重要地位。如何调节好现代与传统这对环节的积极运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老、大、难问题。许多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有国家在调节这对环节方面找到了结合点和平衡度,从而软化和消解了现代化的阻力。无论是失败或成功的实践,其教训和经验者集中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相互契合与选择的适度问题上。适度有三:渐进性的改革速度;传统性中精华与现代性的相通或相似度;传统性中保守内容的群体性思维行为定势与现代性的沟通转化度。所谓适度是指谨慎寻觅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联系,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交往角度看,二者不是绝对枘凿不相合,水火不相容,而是有联有交,今从昨日来,又将向明天去,不能断绝割裂。传统性是活在现代大众之中的过去的文化,通过这些活文化来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与现代性接轨的宝贵财富。趋新浪潮与回归传统是当前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共生现象;可是一些西方政论家如亨廷顿等人的焦点,却往往关注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上。
    全球与本土 传统不仅是本土的,它还包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成果。在中外文明交往史上,争论不休的“老子化胡”、道教的“承负说”、佛教的“轮回说”,以及佛道两教的“出世”、“入世”之争,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土影响的表现。禅宗则是佛教本土化的表现。世界进入全球化的、普遍的历史交往时代,地域性的文化传统,如果不能适应交往的开放扩展趋势,就可能失传而不再成其为传统。当今的全球化影响着全球60亿人的生活。它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所推动的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它已经触及到世界的穷乡僻壤和采集渔猎部落。文明交往的全球化阶段,与以往人的关系的血缘、地域的不同之处,表面上看,是交往范围的空前扩大,地球变为“村庄”;实质上在于交往借助于跨国公司、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等新的方式,在民族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些新的联系。这些新联系的特点,是经济交往的国际性引起的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政治层面的一元与多元化和高科技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国际化。这些特点表现为交往的世界化、复杂化和无序化。商品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世界、生活世界互相交叉,推动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新结合,并以本土化的形式,绘制着体现传统性底色的千姿百态的民族国家现代化图景。
    人类和自然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社会是人类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同时,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的。此外,人类对自然关系的评价,也是以人的价值观为尺度的。因此,把人类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问题的实质。人类和自然这一对交往环节,包括着多维关系,基本凭借是人的知、意、情、行四种基本社会心理功能和由此产生的认识关系、欲求关系、情感关系和行为关系。认识关系是科学之维,欲求关系是实用之维,情感关系是审美之维,行为是实践之维。认识与欲求之维,过去都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对象思维方式之上,结果导致了人类和自然的双重分离。把人类本是自然界一部分,进而定义为万物之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变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悲剧和灾难也就在以造物主自居者的超限度索取情况下发生了。惟有情感之维是打破主客二分的对象思维方式,通向行为之维,使万物相通、万物一体,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双重拯救,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用情感之维,统合认识、欲求和行为之维,改变其人类中心主义基础,方能从根本上维护人的自由、尊严、人格及人的中心地位。
    除了以上围绕人与人关系的诸交往环节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世界交往行为中的需要、感受、语言、习惯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协调与互动关系,消费休闲生活、审美情趣和艺术的追求,都应纳入以人为中心的多样性和有序性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都会在全球化的文明交往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