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抵抗运动这些特点说明,在印度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它是符合反帝的民族要求并具有民主的内容。虽然他强调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运动中的领导权、赋予运动以宗教色彩,而且绝对坚持非暴力原则,但他能够在运动中不断明确印度自治的目标,使这个目标和人民运动联系起来。他既不象国大党老领袖们抽象地谈自治,也不象他们在议会选举上打圈子,更不象他们有些人搞个人恐怖活动,而是把自治看作是“为一切人的……实际上包括被损害的、愚昧的、饥饿的和劳苦的亿万人民”(61)。非暴力抵抗运动促进了印度的民族觉醒,加强了人民群众和国大党内部的反帝团结,使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规模。在二十多年中,此伏彼起、时续时断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暴力斗争组成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强大合力,终于取得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 印度学者A·K·德赛博士在研究印度民族主义兴起问题时曾经写道。“英国人入侵以前的印度社会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也许是史无前例的。其经济基础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中世纪欧洲国家。”“英国人入侵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社会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其自身独特的新的社会阶级的产生”(62)。印度独特的封建社会和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特的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甘地思想体系产生的基础。或者说,甘地思想体系的独特性,正是印度社会独特性的反映。从本文涉及的思想渊源中,可以看出作为印度民族主义的最大派别的甘地主义,从整体上说,反映了印度社会整体的复杂性。它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但又包含着小生产者的观点和要求,渗透着宗教意识,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充满了矛盾性。在估量甘地思想体系和他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时,从世界范围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的实际结果来看,从争取印度的独立和自由的总体要求来看,其主流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符合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印度社会前进方向的。甘地思想体系无疑是印度民族主义的宝贵遗产,正象他本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者一样,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比曼别哈里·马章达认为,1885至1917年是国大党史上的“前甘地时代”,此后便开始了“甘地时代”。见他的著作:《1885-1917年前甘地时代的国大党和国大党人》,加尔各答1967年版。 ②参看J·B·克里帕拉尼:《甘地:他的生活和思想》,新德里1975年版,第1、2章。 ③T·L·沙依:《洛克马尼亚的遗产:提拉克的政治哲学》,伦敦1956年版,第156-157页。 ④吴耀宗、杜危译:《甘地自传》,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7页。 ⑤贵格派(Quakor),基督教公谊会的别称,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1624-1691年),该派主张和平主义和诚实。 ⑥《青年印度》,1929年1月19日。 ⑦D·G·坦杜卡尔:《圣雄甘地传》第2卷,新德里1969年版,第109页。 ⑧前引《甘地自传》,第261页。 ⑨《青年印度》,1924年9月1日。 ⑩B·C·达斯致托尔斯泰的信是1908年5月24日从美国西雅图发出的。信中把俄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苦难作了对比,认为“印度人民处在无边苦难之中”。同时寄了他主编的《自由印度斯坦》杂志两份,请求托尔斯泰写文章支持该刊物。托尔斯泰的下列话打动了甘地,“你们不要去抵抗恶,同时自己也不要参与恶;不要参与行政、法庭、税收,尤其不要参加军队,这样,世界上便没有任何人能够征服你们。”参见《托尔斯泰全集》第78卷;另见罗曼罗兰:《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欧洲杂志》1928年《托尔斯泰百周年纪念专号》。 (11)希弗曼:《印度的朋友:列夫·托尔斯泰同甘地的通信》,载《苏维埃东方学》1957年第1期;另见前引坦杜卡尔:《圣雄甘地传》第2卷,第325页。 (12)见前引弗希曼文;另见同一作者的著作:《列·托尔斯泰与东方》,莫斯科1971年版。 (13)卡里达斯·纳格:《托尔斯泰与甘地》,1959年版,第74页。 (14)《东方杂志》第44卷,第3期,糜榴丽译:《托尔斯泰给甘地的信》; 卡里达斯·那格:《托尔斯泰与甘地》,1959年版,第79页。 (15)M·马尔科维奇:《托尔斯泰和甘地》,巴黎1928年版,第20页。 (16)他的律师收入为每月六千罗比,超过了他父亲担任宰相时的收入。见路易斯·费歇尔:《圣雄甘地的生活》,纽约1962年版,第6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