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宋挥玉斧”再认识(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宋史研究论丛》 周立志 参加讨论

金履祥显然参考了《方舆胜览》,在该说中加入了错误的建隆三年,但又有所改动,作如是书写:“建隆三年平蜀,以地图来上,太祖皇帝见大渡之南城寨劳远,以玉斧画河为界,曰:‘此外吾不有也。’”(32)此处也提供了新的信息,太祖皇帝玉斧画河的原因更加明确,是由于大渡河南城寨劳远。
    李曾伯和马廷鸾各自在文章中几次提到该说,分别为“我祖玉斧之经营”、“慨思玉斧之经营”(33),“余尝感今怀古,恭惟艺祖皇帝玉斧画河”、“国家玉斧画河”、“真人玉斧画我疆”。(34)两人都经历了宋蒙战争,尤其是蒙古侵宋,残破以及占领川蜀州郡,使得两人遥想起太祖玉斧之经营、玉斧画河之功业。
    当视线集中于光、宁、理宗时,可以发现该说与淳熙时有所不同,“玉斧”已经被接受为该说不可缺少的构件。从地域上,该说可以说走出黎州,更多的跟川蜀联系在一起,也即“由黎入蜀”。
    综上所述,该说从出现到广为时人所知,并未受到过质疑,而是作为信史被接受。这显然归功于两点,一是该说被视为太祖功业,毋庸置疑。二是该说最核心的构件以大渡河为界是事实而不是虚构的。该说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资源并未被官方垄断,也未被官方界定,于是有了不同的书写。从宇文常到祝穆、金履祥的书写之间,从宋人的不同书写之间,可以看到宋挥玉斧说在宋朝的传承与变化。有些书写则是对该说的再塑造,使得该说更加丰富和细致。这些传承、变化与再塑造都是伴随着该说的传布而出现的。
    该说除了作为资源和知识在书籍、文本中出现外,还作为一种实用的边疆策略,在黎州及川蜀边疆问题上得到实践。以宋太祖的名义构建的该说,无疑也为该说披上了祖宗之法的光环。作为该说构件之一的“无西南夷患”,或称二百年安定,并不符合史实。宋朝的西南边境不时地发生“寇边”事件,尤其在该说大量被传述的南宋时代,该说非但没有因质疑而消失,反而却在此时传布开来。这种悖论和反差其实有着内在的合理性,边疆安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统治的一种政治任务。宋太祖被认为是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的缔造者,并强调以之带来的边疆安定,这恰恰说明宋人对开国皇帝的一种追述和美化,也反映了宋人的边疆观念(寻求安定)以及现实诉求(维持统治、寻求政绩等)。
    该说作为宋朝史的内容,并未随着宋朝的灭亡而消失,而是被元、明、清朝人继续书写和传述。他们如何传布宋挥玉斧这一宋朝事件的,又有怎样的变化?也是该说传布史的重要内容。仅择其要者而言,在这一长时段内,有关该说的传布主要是因袭宋人的写法,尤其是祝穆建隆三年那段书写,该说的信息方面并没有多少增创之处。(35)但有两处变化值得特别关注,一为王全斌取代了“议者”,成为“既平蜀,欲乘胜取云南”的建议者。(36)一为“复越巂”被替换成“取云南”、“取滇”,(37)使得该说的“云南”视角被凸显出来。(38)该说也由宋朝时的“由黎入蜀”转而成为“出蜀入滇”,关注的重心由大渡河内侧转而大渡河外侧,这体现了宋元明清由于疆域变化带来的地域知识和兴趣的转变。“云南”视角的凸显也影响了现今对该说的关注。
    二、“宋挥玉斧”说系虚构考实
    从“宋挥玉斧”说在宋朝的传布来看,该说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但围绕着该说是否虚构,却存在着争议。(39)虚构说的依据多为北宋史籍或史实中并没有记载,肯定说依据的则是宋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而且在廷对和朝议中被大臣援引。不过,这两种说法的依据仍缺乏对该说相关事件和史实的关照,从而使得结论过于依赖推论甚至猜测。从该说的本事和史实的梳理中,本文得出该说确系虚构的结论。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王全斌等被委以讨伐后蜀。在辞行宴上,太祖将川蜀图授予王全斌等将领。该图是在后蜀人孙遇、杨蠲提供山川形势、戍守处所、道里远近信息后,命画工绘制的,并重点标出险要之处。(40)太祖与征蜀将领进行了对话,太祖问:“西川可取否?”王全斌等回答说:“臣等仗天威,遵妙算,克日可定也。”而史延德的回答特别新颖:“西川若在天上,固不可到,在地上到即平矣。”(41)这段对话实为太祖进行的征蜀动员。太祖还对征蜀将领指出:“凡克城寨,止藉其器甲、刍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可见太祖对征蜀战争的战略目标是明确的,即“西川”土地,将后蜀纳入宋朝版图。后蜀“西川”土地并不包括大渡河以外,(42)宋太祖对此是了解的。故征蜀既定战略目标是明确的,有边界的束缚,而非无限定的或者按照征蜀将领的意图对外讨伐。
    此次征蜀的过程已有研究成果可资参考。(43)从该说的关联视角看,有几点仍未被重视。
    后蜀孟昶具降表、备亡国礼,意味着后蜀政权的灭亡。孟昶的降宋行为也将后蜀土地、人民一并置于宋朝治下。宋朝接纳降表,诏答孟昶,宣谕后蜀将吏、百姓,大赦后蜀管内,宋朝已然取代后蜀,成为川蜀的统治者。以上这些都发生于乾德三年(965)正月。正如史料中所云:“自全斌等发京师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44)由此,王全斌至成都,蜀主备亡国之礼,并未见征蜀军队继续南下讨伐。黎州也未经兵戈便进入宋人“得州四十六”之列。宋朝以大渡河为边界也在此时便已成立。
    宋军由军事讨伐到统治川蜀的过渡顺利完成,但以王全斌为首的将领过于满足私欲以及军队扰民行为时有发生,并没有得到后蜀民心。在处理败军入京的问题上,太祖指示王全斌要给予蜀军充足的起发差遣钱,王全斌非但没有听从,反而加以克扣,并纵容部下对蜀军的侵扰。由此引发了蜀军的叛乱。王全斌对待蜀军叛乱,非但不安抚,而是将已在掌控中的蜀兵二万七千人残酷的杀害,激起了更大程度的反抗。“自是邛、蜀、眉、陵、简、雅、嘉、东川、果、遂、渝、合、资、昌、普、戎、荣十七州并随师雄为乱”(45),宋军又开始了对川蜀的二次收复。黎州虽不在上述17州,但从曹光实的经历来看,黎州也被蜀军占有。宋军在曹氏提供情报和向导作用下攻克了雅州。曹光实被王全斌任命为义军都指挥使,以所部兵力收复了黎州。(46)乾德四年(966)闰八月,黎州收复时,宋军并未参与,而是讨伐别处,蜀军叛乱局面依然没有平息。宋朝第二次以大渡河为边界也在此时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