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宋挥玉斧”说的本事得到梳理,宋太祖、王全斌、黎州、征蜀战争的关联史实也已明晰。大渡河为界并不是征蜀战后出现讨论的议题,而是在战前宋太祖战略目标中已经明确的事实。王全斌征蜀战事也是以此目标来开展的,故而有着收复黎州和两次以大渡河为界的史实。在平蜀战后,宋太祖完全没有必要将玉斧挥向舆地图中的大渡河,并以此举措来确立“以大渡河为界”,因为大渡河早已成为现实边界。从史实上看,该说出于虚构。 比对“宋挥玉斧”的诸种书写,可以发现诸说围绕着宋太祖画大渡河为界这一主题,各说各话,没有定说,在时间、画河工具、参与者等方面存在不同,以时间为例,有孟氏入朝、太祖即位之初、平蜀后、建隆三年(乾德三年)等不同书写,可见宋人对“宋挥玉斧”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说明己说确切,旁说错误。诸种书写的差异也佐证该说出于虚构。 从该说的最早书写来看,“自孟氏入朝,艺祖取蜀舆地图观之,画大渡为境,历百五十年无西南夷息。”蜀地图在征蜀前宋太祖便已有之,且孟氏入朝时,黎州已为叛军占有,并不是画大渡河为界的契机,表明该说系宇文常虚构的而非史实的存在。 由此而言,该说无疑出于虚构。该说主题为宋太祖画定以大渡河为界,相较征蜀战争与川蜀对外边界而言,这种明确指向的看法变得具有针对性。宇文常恰恰需要以这种针对性的祖宗行为来对抗开边策。他对该说的虚构是高明的,为宋人创造了一个较为生动的宋太祖画大渡河为界的行为,广为被后人传述和再塑造。但该说并非没有任何依据,如宋太祖、以大渡河为界是否定不了的。由没有宋挥玉斧这一说法,到宋人对该说深信不疑,这种观念的变化,以及该说的传布带来的边疆认识和实践也是不容否定的。 三、余论 “宋挥玉斧”虽然是出于虚构,但同样向我们传递了宋人的边疆观念以及对待外部世界的看法。宋朝人对大渡河外的国家、民族、地理并不十分关心,(47)相关认识也未必准确,(48)许多信息是从“蛮夷”转述中得知,(49)这是客观事实。与之相对的是,“宋挥玉斧”及大渡河内侧作为宋朝国事则受到了宋人的关注。该说在宋朝的传布中,“由黎入蜀”表明该说由边地推广到内地,也显示了边疆意识在南宋的扩展。在边界内外之间,国家意义得到彰显。 “宋挥玉斧”的传布被明确指向了宋与云南的关系后,也引导了宋与大理国关系的思考。但就“宋挥玉斧以大渡河为界”的指向而言,首先并非是宋与大理国的关系,而是以黎州为中心的宋与西南民族(卭部川蛮、两林蛮、保塞蛮、吐蕃)的关系。(50)宋与大理国的关系主要在广西方面发生,而大渡河边界黎州方面所占比重甚少。“以大渡河为界”明确晃定了宋朝的西南边疆,在内向与外向的视角下,大渡河并未隔绝宋朝与外部的联系,在大渡河内侧黎州城内“蕃蛮日有四五百人”(51)便是明证,外交、市马也在大渡河边界发生。 注释: ①如宁超:《“宋挥玉斧”辨》,《思想战线》1978年第4期。刘复生:《从“宋挥玉斧”说起--略谈宋代与大理国的关系》,《历史知识》1981年第4期。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册,第79~82页。尤中:《“宋挥玉斧”新解》,《思想战线》1985年第6期。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11、612页。段玉明:《大理国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16页。刘永生:《两宋中央与大理政权关系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9、30页。许振兴:《北宋君主的边疆思想--“宋挥玉斧”说的启示》,“10~13世纪中国南部边疆和对外关系问题(以南疆问题为重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广州,2010年11月。黄明:《宋挥玉斧--从划外之邦到宋大理国》,《军事史林》2012年第1期。 ②许振兴:《北宋君主的边疆思想--“宋挥玉斧”说的启示》,第6页。 ③《宋史》卷353《宇文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149页。 ④[宋]王存等编,魏嵩山、王文楚点校:《元丰九域志》卷7《黎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大渡河流经宋朝雅州、黎州、嘉州([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77《雅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2页;[宋]祝穆撰,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52《嘉定府》,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9页)。从宋朝有关大渡河的叙事来看,黎州成为大渡河宋朝一侧的代表,而雅州、嘉州较少提及。 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5之53:“黎州三面与蕃蛮接境”,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793页。《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90给出了黎州外边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即:“黎州边面,近则有曰邛部川,曰河南蛮,曰女儿城蛮,曰青羌,曰吐蕃,曰五部落,远则有大、小云南,州之三边,大抵诸蕃环列。”第3500页。 ⑥[宋]王称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卷116《苏元老传》,《二十五别史》本,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16页。 ⑦《宋史》卷347《席旦传》,第1101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