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海学刊》 李济沧 参加讨论

这批“浮华”之士的行为在《三国志》卷一四《董昭传》所载董昭的上表中记载得很清楚:
    毁坏风潮,浸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和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
    与后来的元康贵游子弟不一样,被罢黜的这15人都是有相当官资的人物,其中夏侯玄、何晏还与曹氏皇室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朋党交接,互相标榜,评判人物,甚而暗中操纵政府用人之柄,就其社会影响、个人资历来说,显然高于元康的“贵游子弟”很多。但在有意复兴儒学政策的明帝看来,这样的人物及其行为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一纸诏书,免官废锢,立刻就将其压制下去。(19)这就说明,此时的放达之风还不足与国家权力相抗衡,其社会影响也是有限的。
    即便到了竹林名士活跃的魏晋之际,与后世的赞誉不同,当时人对他们的评价似乎也并不高。前引刘伶的例子,其行为虽然放达,但却为人所讥,就是证明。此外,东晋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也载有两个例子,一是阮咸,在母丧期间,“借客驴着重服”追鲜卑婢,结果“世议纷然。自魏末沈沦闾巷,逮晋咸宁中,始登王途”。还有一个是阮咸的侄子简,“亦以旷达自居。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它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世说新语·任诞》注引)。阮咸和阮简,因在父母之丧中的放达行为而遭清议批判,结果沉沦闾巷,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得入仕为官,这与“悖吉凶之礼”(《崇有论》)盛行的元康时期相比,无疑有着天壤之别。连作为放达领袖的阮籍本人,对自己的行为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态度。《晋书·阮籍传》称“群从昆弟都莫不以放达为行,籍弗之许”,其子阮浑据说也是颇有父风,而且是少慕通达,不饰小节,可是阮籍对此却不以为然,谆谆告诫:“仲容(阮咸)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复尔。”阮籍不让家人作达,原因何在,对此我们暂且不讨论,但至少可以感到,在他所处的时代对放达行为不以为然的声音还是十分强大的。
    到了受“竹林”影响极大的元康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前面看到,放达行为侵染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之中,进而演化成为一种风潮,与阮家诸子相当的那些贵游子弟,更是极尽放纵之能事,为所欲为。产生于东汉末的放达之风,至此达致高潮,蔚然成风。我们现在需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在元康时期,放达能成为一种社会风潮?(20)
    对“竹林”到元康之间社会风潮的变化,戴逵有一个解释,他说“是时竹林诸贤之风虽高,而礼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荡越礼”(《世说新语·任诞》注引《竹林七贤论》)。礼教的严厉与舒缓之别,或许是元康时期放达行为不同于“竹林”的原因。但是上面阮咸、阮简因放达遭“世议”、“清议”非难的例子,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清议在放达之风形成中的作用。清议即乡论,亦即乡里社会舆论对人物的评价。那么,在放达风潮盛行的元康社会中,清议或乡论又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它与放达之间有何关联呢?
    放达与乡论
    元康放达之风虽然渊源于东汉末,但是与曹魏或“竹林”时期相比有一点根本不同,就是放达之风到这一时期成为一种社会风潮,进而在其他时期来看,这种应该予以批判的行为,在元康社会却受到了称赞。《世说新语·简傲》注引邓粲《晋纪》称:“王澄放荡不拘,时谓之达。”为人放荡,本是传统儒家思想所不齿的行为,但却被视为“达”,也即是肯定、赞同的意思。(21)那么,对王澄这样放达不羁的人物加以评价的是哪些人呢?据《晋书·王澄传》,对王澄的种种放荡之举,当时不但无人批判,反而“士庶莫不倾慕之”,也就是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评价和支持。
    前面看到,放达的风潮在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来自国家权力的影响和左右,那么元康时期又如何呢?虽然没有像曹魏明帝那样直接下诏排斥,但王朝还是通过一些政策表明了其立场,这即是国子学的建立。
    晋初,有恢复儒学的迹象,作为政策之一便是建立国子学。国子学兴建于武帝咸宁二年(276),其宗旨与太学不同,乃是专门让贵族子弟入学的。《南齐书》卷九《礼志上》载领国子助教曹思文于永泰元年(498)向东昏侯上表中,谈到晋之两学:“太学之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宋书》卷一四《礼志一》也说:“咸宁二年起国子学,盖《周礼》国之贵游子弟所谓国子,受教于师氏者也。”此外,元康三年(294)还有一个官品第五品以上的子弟得入国学的特别规定。(22)这些都反映了西晋王朝的良苦用心。按照当时的人事制度即九品官人之法,这些人就是将来的官僚预备军。(23)对于国家权力一方来说,如何培养继承者,显然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对此,拿出的政策是想通过儒学教育进行培养。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身为国子的“贵游子弟”们的行为,如前所见,完全走向了反面,与政策实施的目的大相径庭。(2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