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回顾(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朱政惠,李江涛 参加讨论

《哈佛亚洲研究》杂志最初的文章,都和中国史料学、中国文献学有关。如邓嗣禹与 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合著的《中国文献选编题解》(1936)、毕乃德《东华录和 实录的某些解释》(1939)等。直接和中国史学史研究有关的论文,主要有萨金特(Clyde B.Sargent)《资治史学:班固和前汉历史记录》(1944)、姚善玉《<图书集成>和 <清史稿>中关于水和龙的数据》(1944)、伯儒(Rhea C.Blue)《汉、魏、隋史:食货志 的争辩》(1948)等。其中,杨联陞撰写了多篇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如《中国传统的编史工作》(1938)、《二十四史称呼之理论》(1947)、《古代中国历史研究之发展》(1952)等。他的工作对美国中国学界了解中国史学起了发蒙作用。
    有趣的是,二次大战中崛起的哈佛汉学家,很快成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重要奠基者。 二战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其必然的连贯性,中国在远东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他们要 审视其所有对华关系。了解中国成了中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的区域研究和现代中 国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费正清(Fairbank,John King)是积极的倡导者 、奠基者、实践者。(注:这里所提的区域研究,包括对当时苏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的研究,是更专门的、跨学科的、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研究。1946年哈佛大学还成立了国 际与区域研究委员会。而“现代中国学”,是相对欧洲“汉学”而言。)费正清从对清 朝的研究入手,开始其对现代美国中国学的思考和建设。正是对中国文献学、史料学乃 至史学史研究的扎实工作,奠定了费正清现代中国学的基础;或者说,美国中国学的发 展促进了美国对中国文献学、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美国对中国史学研究,还出现一个新特点,就是关注当代中国史学的研究,注意中国 史学发展最新动态。如芮沃寿的《北京的汉学:1941-1945》(1947年)、邓嗣禹的《最 近50年中国史学》(1949)、里昂的(Bayard Lyon)《评<当代中国史学>》(1950)等。芮 沃寿的文章虽只写了5年汉学,但内容非常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史料。邓嗣禹 的论文,对中国20世纪初50年史学的介绍相当全面。他还追溯了中国史学的起源。邓嗣 禹指出,中国史学有辉煌的过去,其质量和数量,只有欧洲现代史学可以相匹。其它国 家如印度等的哲学、科学和艺术或可称道,但若提史学,没有一个可以声称具有和中国 一样悠久、光荣的编纂传统。他强调西方学者应该知道和了解中国史学。里昂的文章评 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认为美国学者对中国很不了解,如果他们早看到中国的这 些著作,就不会犯那么多的错误了。(注: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ume 10,Issue 1(Nov.,1950)。)
    20世纪上半叶虽然时间不很长,但在中外史学交流的历史上,是难得的发展阶段。在 这个阶段,出现了三个发展高潮:一是对西方史学的介绍和引进出现高潮;二是对马克 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介绍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出现高潮;三是中国史学走向西方汉学 界包括美国中国学界,也出现一个未曾有过的小高潮。显然,这些情况的呈现,和中国 史学所面临的特殊学术生态和政治背景有关,是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中值得深入关注和 研究的问题。
    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外史学交流
    20世纪下半叶,是中外史学交流波折最大的时期,却又是本世纪成果最丰富的时期。 基本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6年,交往的平常期和偏颇期;1966- 1976年,交往的停滞期;1978-2000年,交往的活跃期和黄金期。
    总体上说,建国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还是成就不凡。建国初出现了关于古史分期问题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 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等专题讨论和研究(即著名的古代史研究的“五朵金花”) ,标志着新中国史学开始摆脱战争时期史学的草创痕迹和烙印,努力向严肃的科学境界 迈进。这个时期出版的重要专著有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范文澜改编的《中国通史简 编》(后改称《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吕振羽修订的《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陆续出齐的《中国思想通史》、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等 ,称得上是这段时期历史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著作。吴晗等史学家还十分关注历史知识 的普及问题,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及时出版了他们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 国历史小丛书》等读物。史学工作者还标点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及二十四 史。许多著名史家还纷纷贡献了他们的断代史专著和专题史研究专著。西欧、北美、亚 、非、拉美等地区史的研究也颇有成就。60年代中期开始,史学史工作者还就史学史研 究的任务、对象、目的展开了热烈讨论。翦伯赞等史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理论的阐 扬和实例分析,使科学史学思潮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注:参见朱政惠:《中 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回顾和展望》,载《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陈启能、于沛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除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外、太平天国革命性质讨论、李 秀成及其《自述》研究、洋务运动研究、辛亥革命问题研究等,也热闹一时。代表著作 有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丁名楠、余绳武等的《帝国主义 侵华史》第一卷,黎澍的《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戴逸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一 卷,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等。李新等 学者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第一部现代 通史著作。中国近代史史料整理方面,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包括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 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等10多种专题资料出版,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此外,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的学者还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农业史、手工业史和工业史等方面的专题资料。现代史方 面,也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参考资料》、《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等资料集的问世 。
    但这时期的中外史学交流还是偏颇的。当时,国内的主流思想,是希望确立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并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唯一科学指南。 在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所谓的交流,偏重与苏联历史学界的交流。当时,大学的 教科书是苏联的;一些比较重要大学的历史教师,也是从苏联请来的。以中国人民大学 为例,当时的中国历史教研室和世界通史教研室,联合编译了《历史问题译丛》(1953 年),介绍苏联历史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民族问题、封建社会与奴隶 社会问题,以及关于历史教科书的结构问题等。《历史研究》于1954年创刊,其所主编 的《历史问题译丛》(又名《史学译丛》)也编译和介绍了很多苏联史学文集。如苏联《 历史问题》杂志1953年第11号社论《论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的科学研究工作》、历 史学家基姆和加里科夫的论文《关于苏维埃社会史研究工作的几个问题》等。《历史研 究》杂志还主持出版有《苏联关于封建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三联书店1956年版) 、《苏联关于游牧民族宗法封建关系问题的讨论》(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封建社会 发展阶段问题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俄国农民战争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 960年版)等译文集,对中国史学界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历史研究》编译文集之外,还 有两部重要译集,一部是尚钺编的《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一部是《苏联史学家在罗 马第十届国际史学家代表大会报告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