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学界对人物传的研究也颇重视。资料表明,60年代初,有过一次专门学术研 讨。商量中国传统史学的人物传研究、近代史学的人物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人物 传研究等。这场讨论由著名传记家包华德教授发起。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还表现 在撰写一些断代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如元代史学研究、金代史学,这些研究成果要早于 中国大陆。在美国学术界,还比较早地出现对中国佛教史学史的研究论文。(注:Tanya Storch:Chinese Buddist Historiography and Orality,Sino-Platonic Papers,Number 37,March,1993.)此外,专题研究如辛亥革命史学、义和团史学、中国劳工运动 史学、地方志、哈尔滨城市史学的研究专著也有。(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相 当可以,笔者将有专门的探讨。) 对历史的研究往往需要尘埃落定。有时候,我们觉得几乎没有和别人有什么交往,但 实际上,这种交往还在继续,甚至在更深层次上发展。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上述种种 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20世纪末的中外史学交流 中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使中外史学交流也出现大转机。一是大量中外史学交 流和学术互访的出现;二是大量海外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译著出现;三是体现时代新 特征的史学发展趋势出现。 以中美学术交往为例,1978年以后,两国学者互访已经开始。根据笔者在哈佛档案馆 的了解,1979年8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钟书就曾经到哈佛大学 做关于汉文化的系列讲座。(注:哈佛大学档案馆文件,ACC#14133(BOX13)。)同年10月 30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章开沅到哈佛大学访问。他在哈佛大学的纽英伦中国讲 座做学术演讲。当时他所访问的大学还包括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等大学 等。(注:哈佛大学档案馆文件,ACC#14133(BOX14)。)据知,11月上旬,哈佛大学费正 清中心还接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何兆武、王毓铨的访美事项。据知,何兆武先生的研 究项目是:《当代美国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以来中西思想文化交流 史的研究(当代美国对西方思想史的研究情况,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动态)》 。(注:何兆武的项目内容:1、主要研究机构的组织、活动与研究项目;2、主要代表 人物与主要代表著作;3、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4、对中国思想史在世界思想史上 的地位与作用的评价;5、历史学的现代问题:理论上的、方法论上的与技术手段上的 ;历史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合作;6、高等院校的历史课程和教学活动,学 会与学术活动;7、资料收集情况与动向。何将主要去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 大学、华盛顿大学、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共同研究的人员主要为何炳棣、费正清 、刘广京等。时间是1979年11月起,共半年。)王毓铨先生的题目是《1950年以来美国 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主要研究美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注:王毓铨研究计划包括:1 、主要研究机构和主要研究课题;2、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3、研究工作上的新趋势和 主要成就;4、史学的姐妹学科的研究;5、历史资料的收藏和使用;6、高等院校的历 史课程和教学活动;7、学会、学术委员会和学术月刊。同时,主要考察美国国会图书 馆及各大图书馆所藏中国图书珍本(明清),以及美国学者在蒙古史研究和中西交通史研 究上的重要论文和论著。将主要去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 、国会图书馆访问。) 美国学者也做了积极的工作。史华兹研究中国问题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到过中国,197 5年他首次到中国,不过是随美国自然科学家代表团访华的。史华兹没有成为“文革” 后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家访问中国的首批美国学者,却是促成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相 互交流的重要学者之一。还是在1978年11月,斯坦福大学马安国(Angus W.McDonaid,Jr )教授就在策划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虑组织一个“毛旅行团”。代表团成员由威斯 康星大学历史教授迈斯纳和爱德华·弗莱德曼、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系教授史华兹、斯 坦福大学教授马安国组成。他们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写信,希望访问 成行。(注:哈佛大学档案馆文件,ACC#14133(BOX13)。)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 局1979年2月24日回函,表示欢迎就毛主席和中国革命专题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四周。(注 :哈佛大学档案馆文件,ACC#14133(BOX13)。)1979年10月6日,史华兹本人向美国有关 学会呈交了争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学者交流项目申请表”。史华兹写道,去 中国主要是想同人们交流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问题,以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遗产对现代 化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1980年,他还直接写信给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说非常高兴有 机会去中国并同学者们交换关于传统和现代化问题的意见。(注:哈佛大学档案馆文件 ,ACC#14133(BOX14)。)同年3月16日,他还以东亚和大西洋社区课题组主席的名义,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宦乡。向他呈交一份备忘录副本,这是费正清所建议的中美合作研 究的建议。在这个备忘录中,费正清建议中美学者可以进行中美关系史的联合研究,可 以邀请两国不同学科(包括历史学)的学者参加。(注:费正清的这一备忘录指出:相互 理解有助于友谊的发展。如果美国人民能够通过中国人的眼睛看他们自己,中国人通过 美国人的眼睛看他们自己。我们也很希望知道美国人、中国人相互知道他们过去的意见 分歧的地方。上海公报开创了一个好的先例。相互理解是珍贵的,但也不是轻易可以实 现的。双方都应该增进信任了解,这样会修正以往的旧的主张。我想时间会促进这样的 联合的努力。费正清在备忘录中具体介绍了6个努力的方向。(哈佛大学档案馆文件, ACC#14133,BOX14)关于这方面的情况,笔者已经有研究文章《20世纪末的一次重要学 案--上世纪80年代史华兹对东亚政治秩序问题讨论的组织和研究》,刊《美国中国学 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 不过史华兹1980年没能成行。1980年到中国访问的有影响的史学代表团,是由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魏斐德(Frederic E.J.Wakeman)教授为团长的美国明清研究代表团。魏斐 德率领的美国中国明清访问团,满中国地跑,深入大学、科研机关、档案馆,了解新时 期中国历史学的走向。他们强调对中国的实地目击,了解中国史学、史学家、史学机构 的具体状况。事后又主编明清访问团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研究》(1980),很详 细记载了代表团所见所闻。这是对当时中国史学界队伍、资料、现状的十分详尽的文献 记录。和这个访问团的时间相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余英时教授,也率领汉学术访问 团来到中国。史华兹于1981年来到中国,访问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地,同中国学 者进行了广泛交流。 关于中外学术交流的情况,只能做很约略的回顾。事实上,以后的情况远比以前发展 。外国学者纷纷来华访问讲学,传达最新的史学动态。在国外留学、访问、定居的学者 成为中外史学的桥梁,为中外史学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