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回顾(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朱政惠,李江涛 参加讨论

中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出现转机,美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异乎寻 常的热闹。他们注意对中国史学理论的研究。中国农民战争研究方面,有加州大学戴维 斯分校历史系刘广京的长篇论文,研究中国农民战争中的理论问题,题目《世界观和农 民反抗:后毛时代史学反思》(1981),这是用力很深的学术论文。1989年,卜正明(
    Timothy Brook)主编了题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论文集。(注:Timothy Brook :The Asian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China,(M.E.Sharoe,Inc.1989)。这部论文集收 入的论文总共有12篇,引言是卜正明本人撰写,其它刊登的主要是吴大坤、赵俪生、王 敦书、胡钟达等中国学者的文章。还收有中国学者1978-1988年间的论亚细亚生产方式 的论文目录。在此之前,英国伦敦出版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科学和政治》(1981)一书 ,此书是文献集,A.M.Bailey J.R.Llobera主编。)这篇论著在美国颇受重视。阿尔夫 ·德里克教授在书评中强调了这本著作的文献价值。(注: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ume 49,Issue 3(Aug.,1990)。阿尔夫·德里克的书评结尾道,主编和翻译这本著作 的专家是应该祝贺的,他们把这样重要的问题带到了海外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面前。 )他们还高度关注中国《史学情报》和《史学年鉴》的出版。《亚洲研究杂志》等学术 刊物都有评论文章。1978年,魏斐德还撰写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中国历史学》, 对中国史学的趋势做了展望,称中国历史学的新转折已经来到。
    在其他国家,80-90年代以来,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也在发展。在韩国,李润和的《中 韩近代史学的比较研究》(1994)是一本关于中韩史学比较研究的专著,已经翻译成中文 。在德国,罗梅君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形成》也已经出完,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翻译出版。在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历史部 的维特金(R.V.Viatkin)组织人员将《史记》翻译成俄文本。这个事情在美国也有较大 反响。宾州大学卜德(Derk Bodde)教授专门撰写书评,发表在美国的《亚洲研究杂志》 。在加拿大,学者詹尼弗(Jennifer W.Jay)著有《纪念和官方的阐释:宋代忠君者的史 学》(1990),这是其专著《王朝之变:十三世纪中国的忠义问题》中的一章。作者认为 文天祥的文集是这一特色史学的发端。在澳大利亚,学者们也撰写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 专著。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关注,是中外史学交流加强的重要标志。
    世纪之交,中外史学交流的新特点在于,海外学者不再不负责任地说中国古代史学是 剪刀加浆糊,而是很关注中国史学的本质特色和对西方史学的借鉴意义。1995年,史华 兹在题为《中国文化之历史观:若干比较性的思考》的论文中,着重分析中国史学的特 色问题。他比较了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史学,认为中国史学最关注的是人的历史与非人的 历史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中国古代史学主要研究人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天或道的 看法显示出中国人还是相信历史中存在着一些非个人的形式或力量,而且我认为像中国 的势、时、自然这类的词汇,会令人联想到我们的文化中那种有关自然发生、非个人的 过程的观念。”(注:史华兹文收入《中国史学史研讨会--从比较观点出发论文集》 ,稻香出版社(台湾)1999年版。)史华兹的分析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促使人们进 一步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特征及其对西方史学的意义。1994年2月,伊米拉学院的学者 葛朗特·哈代(Grant Hardy)发表题为《司马迁的多重叙述:中国古代史学能否对现代 西方史学有现实贡献》的长篇论文。哈代文章中,将司马迁的观点和海登·怀特(
    Hayden White)等西方史学家的观点做了比较。哈代认为,司马迁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西 方史学家提供了连贯的历史方法的画图,而且也许是很有趣的典范,因为它恰恰是西方 史学家为摆脱传统历史编撰模式所苦苦思索的问题。哈代试图引出“具有全球意义的话 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卡伯格(David C.Schaberg)教授的《过去的模式:中国古 代史学的模式和思想》,是近些年涌现的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有影响的著作,2001 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在他1995年博士论文《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左传>、<国>中的语言表述》基础上完成的专著,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著作--《左传》、《国语 》。(注:关于这篇文章的介绍,可参见朱政惠:《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3年4期。)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两本古代文本的探讨,寻找中国史学 的起源。斯卡伯格认为《左传》和《国语》构成了古代中国历史叙述的基本架构。他并 认为,公元前的这两本著作,以孔子的观点解释过去并为现实的人提供训诫,显示聪明 的中国人知道如何来写历史;高教养的贵族利用语言形成记忆,寻求规范社会的准则。 斯卡伯格的著作获得2003年美国亚洲协会的列文森奖。总之,专家们都显示了这样的期 待:从中国史学内部寻找有价值的、可以和西方史学互补的思想、方法和理论。
    在中国方面,学术交往推动了西方各种史学著作的翻译出版。择大要而言,商务印书 馆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主要有鲁滨逊《新史学》、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 学家》、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维柯《新科 学》等。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当代学术思潮译丛》,有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 势》、勒高夫等《新史学》等。华夏出版社《二十世纪文库》,有巴尔格《历史学的范 畴与方法》、米罗诺夫等《历史学家与数学》、米罗诺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伊格 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伊格尔斯等《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托波尔斯基《历史方法论》、摩尔《民主和专制 的社会起源》、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迈克尔·米特罗尔等《欧洲家庭史》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外国史学理论名著译丛》,有茹科夫《历史方法 论大纲》、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波普尔《历史主义 的贫困》(华夏版译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勒高夫和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 新方法新对象》等著作。这些系列丛书,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以往。(注:这些书籍可参 看张广智:《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见《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同样,中国学者也关注海外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做了比 较多的工作,《外国研究中国》(商务印书馆,1978年8月)是当时最早介绍海外研究中 国的刊物。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还成立国外中国学研究室,编著“国外研究中国丛 书”,介绍美国、日本、俄苏的汉学、中国学状况。1994年,该中心还编著出版《世界 中国学家名录》。80年代末以来,国内对海外汉学介绍与研究的力度增强。两套大型翻 译丛书出版: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元化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在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与此同时,中华书局出版 了若干与海外汉学有关的“译丛”,如“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等。在北方,辽宁教育 出版社出版了“当代汉学家论著译丛”,《中国古代典籍导读》(鲁惟一主编,李学勤 等译)等入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版“海外珍藏善本丛书”。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 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关于中国典籍文物在海外的流布情况,国内也出现有专门研 究著作,如《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等。还有 如《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严绍璗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江户时代的 中国典籍流播日本研究》(大庭修著,戚印平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欧洲 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李孝聪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稀见清世史料 并考释》(王庆成著,武汉出版社,1998年)等。这些著作的作者都将近十年来在英、美 、俄、日等地见到的稀见资料整理,进行专门介绍。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和崔瑞德、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也在国内翻译出版。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还出版有《法国当代中国学》(戴仁主编,耿升译),全面介绍了法国中国学的历史 和现状。(注:参见任大援:《“汉学”与“中国学”20年来国内出版物览要》。见http ://www.historychina.net/qinghistory/research/Index.aspx?id = 138&articleid = 172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