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禹贡》在记载夏朝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的同时,又将东至海、西至流沙的广大地区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在构建“九州”天下体系的同时,又构建了“五服”天下体系。《禹贡》所构建“五服”天下体系中的甸服主要指王畿地区,也就是中央及其附近地区,侯服、绥服主要指地方诸侯封国地区,要服和荒服则指边疆的蛮夷戎狄地区。《禹贡》将“要服”和“荒服”地区的蛮夷戎狄列在“五服”之内,说明当时的“五服”天下体系也包含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在《尚书·禹贡》“五服”制的基础上又构建了周代王畿及其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的天下体系,仍然包含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 孟子曾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赵岐注称“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岐周、毕郢,地名也……近畎夷……故曰西夷之人也”(《孟子》卷八上《商娄章句下》)。宋罗泌称诸冯“即春秋之诸浮,冀州之地”(《路史》卷三六《发挥五·辩帝舜冢》),冀州向来被视为“中国”。虞舜和周文王都被视为“中国”圣人,显而易见,这里的“中国”应该包含“东夷之人”和“西夷之人”。 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均遵循“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卷一三《小雅·北山》)的理念,视“九州”、“十二州”以及“五服”之“天下”为己有。而夏商周三代又被人们视为典型的“中国”,毫无疑问,这里的“天下”与“中国”也实现了重合。可见,先秦时期形成的“九州”、“十二州”和“五服”的“天下一体”体系,也有“中国(中华)一体”的含义。①虽然这一体系存在一定的构想成分,但其中所反映的“华夷一体”、“天下一体”、“中国一体”的观念,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时期的孔子虽然认为“诸夏”和“夷狄”是不平等的,但他又在《论语》中表达了有关子夏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点,邢昺在为此语作疏时称“能此疏恶而友贤,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论语》卷一二《颜渊》),将“诸夏”和“夷狄”说成是“四海”、“九州”一体之内的“兄弟”。 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有这种“天下一体”的思想,他曾针对世俗有关“楚越不受制”的说法,指出“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夫是之谓视形孰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至也。”(《荀子》卷一二《正论第十八》)在这里,荀子进一步发挥了夏商周以来逐步形成的“五服制”理论,认为“诸夏”和“夷狄”同处“五服”一体之内,只是在各自的管理体制和文化风俗等方面“不同制”而已。他又说:“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怏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肢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荀子》卷八《君道篇第十二》)认为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天下”为“一体”,荀子在这里所指的地方,应该包括“五服”中的“要服”和“荒服”,他将以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比喻成人的“腹心”,将包括“要服”和“荒服”的地方比喻成人的“四肢”,“腹心”和“四肢”在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时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荀子用腹心和四肢的关系来形容华夏和夷狄的关系,不仅有民族不平等思想,也有用以喻指“诸夏”和“四夷”同处于“天下一体”之中的思想。 汉代的贾谊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的中央和地方、华夏和夷狄的“一体”关系的思想,称“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将天子所代表的华夏及其所管辖的中原地区比喻成一个完整人体的“头”,将“蛮夷”及其分布地区比喻成“足”,虽然地位不同,但都是这一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代思想家杜钦还用“阴阳一体”来比喻“华夷一体”,他曾说:“臣者,君之阴也;子者,父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夷狄者,中国之阴也。”(《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钦传》)把中国(中原,这里主要指汉人)比喻为阳,把夷狄比喻为阴。唐代君臣则用根干和枝叶构成一棵完整大树的关系来比喻“华夷一体”的关系。唐太宗曾说过“中国(中原,这里主要指汉人及其政权)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贞观政要》卷九《安边第三十六》),又说“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贞观政要》卷九《安边第三十六》)。将汉人比喻成大树的根干,将夷狄比喻成枝叶。无论把华夷关系比喻成“头足”、“阴阳”还是“根干和枝叶”,都表达了同一种思想--既有“尊夏贱夷”观念,又有“华夷一体”思想。 辽人自称“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是“中国”,也是一种“中国多元一体”的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据《辽史》及出土的辽代《永清公主墓志》、《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等文献记载,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但他们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并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4]。第三,辽人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和“十二州”即“中国”的理念,认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和“十二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北宋在“中原”,也在“九州”和“十二州”之内,也是“中国”,具有辽宋同为“中国”的思想观念。第四,辽人袭用佛经“南赡部洲”之说,自称“中国”,但并不否认宋朝也在佛经所说的“南赡部洲”之内,也是“中国”。第五,辽人承袭历史上“夷狄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思想观念,自称“中国”,但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具有华夷懂礼即同为“中国”的思想认识。因此,辽人这种辽宋同为中国的思想倾向就是“中国多元一体”的思想观念[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