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改革官制,一度撤销了御药院。崇宁二年诏:“御药院可候殿中省六尚建局日,除供到汤药事厘归尚药局,及供应御衣等厘归尚衣局外,其崇恩官等处供应及排办香表、国信礼物、御试举人、臣僚夏药并自来应干事务,并依旧主行,仍改名内药局。其见勾当官已系六尚职事者,令兼勾当,依旧禁中(共)[供]职,今后新差到官准此。”(12)御药院职能分别转归新建殿中省的尚药局、尚衣局,在元符皇后崇恩官的职能和其他职能依旧,但改名内药局。虽然如此,仍是名不副实,因为除了发放福利保健性质的臣僚夏药外,该局与药并无多大关系。之所以如此,恐怕像以前一样是以此来掩饰什么。 宋钦宗靖康元年撤销六尚局,恢复御药院,“诏六尚局并依祖宗法”(13)。南宋御药院属于内诸司,与入内内侍省、皇城司、等同类并列(14),“御药院掌应奉礼仪、衣服、汤药”(15)。大致依然是以前的职能。 御药院的建制与变迁,显示了其职能的增长变化和名称的诡异,初步证明御药院绝不只是皇帝的医疗机构,还有许多其他主要功能。事实上,上文史料以及相关学者研究显示的仍不是其全部职能,因此有必要对其职能作全面考察。 二、御药院的医药本职 御药院在正史中的职能是:“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16)这是其公开的本职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搜集、研究、保管药方。如前所引:“有奏方书,则集国医按验以闻。”得到新药方后,要召集朝廷的医生研究实验,并将结果报告皇帝。对于皇帝服用的药方要严格保密,以防皇帝的健康状况外泄。绍兴二十年诏:“御药院供进汤药方书不许传录出外。如违,徒二年。干办官不觉察同罪,许人告捉,赏钱五百贯。”(17)处罚可谓严厉。因有绝对的皇家优势,在药方的收集整理方面贡献很大,流传至今的《御药院方》,就是以宋代御药院药方为主的我国第一部皇家御用药方集(18)。 其二,制作药剂。即“掌制药以进御”,所谓典8人、药童11人、匠7人以及“生熟药案”掌“日常承准应奉御前取索汤药”,即是这一职能的人员和机构。不仅供应皇宫药品,还有支赐全国高级官员福利性质的药品,所谓“排办赐臣僚夏、腊药”,即冬夏两季的常用或保健药品。比如“腊日赐宰执、亲王、三衙、从官、内侍省官并外阃、前宰执等腊药,系和剂局造进及御药院特旨制造银合……伏日赐暑药亦同”(19),所以其制药量比较大。 其三,收集药材。药材一般于市场购买,个别短缺者要求产地上供。如元丰元年御药院请示:“药材有市贩所无,乞下诸路转运司具出产州军。如阙,本院以所须名色科置上供。”从之(20)。每年立春皇宫鞭春牛仪式上,“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御药院例取牛睛以充眼药”(21)。土制春牛的眼睛传说能治眼病。 其四,组织医疗。皇帝有病,不是医官院而是御药院组织医疗,不仅“凡药尝而后进”,明确所进药品必须先尝过,防止毒药或炮制不当、副作用等事故,所有事务也都由御药院安排。元丰三年有诏:“医官使以下诊御脉,并御药院祗应者隶御药院。”(22)典型事例是元符三年初对宋哲宗的医治: 是日御药刘友端传宣三省、枢密院,罢初五日紫宸宴。……巳午间得御药院申,上吐泻未已,脉气微弱。仍云因大病后失将理,积久伤气。即时驰白三省,约聚都堂……遂来都堂,同赴东门,请入问圣体。御药刘瑗、刘友端、苏珪同传宣,云服药渐安,十一日决于内东门小殿中相见。……御药又申,上脉气小弱。……是日四御药皆来传宣云:“夜来达旦,灸百壮,脏腑减一次,亦累进粥。然初灸二十五壮方知痛,五十壮已后痛甚。医者云脉气未生,舌强微喘。”……御药院又申:“即日已进朱砂七返丹,及其他补助阳气药不少,然自汗促喘,未得脉顺。”遂促三省上马驰诣都堂,至内东门……五鼓,得御药院申:“医官四更诊,脉气愈微细,自汗不止,不宜更有增加。”……是时都知、押班、御药以下百余人罗立帘外,莫不闻此语,议定遂退。(23) 在此非常时期,御药院几乎成了朝廷的主角。对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医治同样如此。元丰元年,诏“军器库使兼翰林医官使陈易简等五人,入内东头供奉官、勾当御药院李舜举等四人,各转一官”,原因是“近太皇太后服药康复,医官、内侍供奉有劳,可推恩”故也(24)。元祐三年,“勾当御药院陈衍等三人”,“以太皇太后康复,推恩转官,减年有差”(25)。 其五,颁发有关药方。御药院掌管着大量宫廷秘方,必要时也会颁发给有关部门。如熙宁十年诏令:西北就粮诸军及汉蕃弓箭手蕃兵“常经召募赴安南行营,染有瘴疠者,御药院以安南军前治瘴药方下逐路经略司修合,随病证给赐”(26)。为表示皇帝的关怀,减轻瘴毒的危害,将御药院的秘方赐给在广南作战的西北将士。皇帝赐给官员冬夏药,有时并非成药而是御药院的药方和价钱。通常“以川峡路远,艰于时至,故乞止赐方书”,熙宁六年曾有旨“诸路冬夏岁赐药尽计直,及降方书下转运司,就合赐之”(27)。 由上可知,御药院是宋代皇宫医药主管和核心,也是全国高级官员的保健中心。 三、御药院的宫廷事务 御药院承担的宫廷事务很多也很重要,因为管理着皇帝、皇室的衣食住行,不同程度地参与皇帝、皇室的生老病死,是皇帝身边朝夕相伴、不可或缺的服侍者。 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可了解其在宫廷的作用。 其一,皇帝及宫廷服饰设计、制作、保管。景祐二年,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旧而循用之,久则有司寖为繁文,以失法度”,诏令“入内内侍省、御药院与太常礼院详典故,造冠冕,蠲减珍华,务从简约,俾图以进”。嘉祐元年王洙奏:“天子法服,冕旒形度重大,华饰稍繁,愿集礼官参定。”有诏:“礼院详典礼上闻,而礼院绘图以进。因勅御药院更造。”(28)崇宁二年撤销御药院,有关职能归尚衣库:“并御药院供应御衣、帽子、幞头等厘入局”,“本库旧有裁缝匠二人,通御药院今增十二人为缝人”,则是此前御药院有裁缝10人,“旧库有供御裹三人,及御药院有裹幞头帽子五人,造靴作一名,腰带作二人,靴履作、犀作各一人,今通作二十人为典功”(29)。则是御药院原有制造靴、帽、腰带等工匠10人。绍兴十五年准备籍田礼上皇帝的礼服,有关工匠来自御药院:“合用熨贴裁缝作二名,腰带、靴履、头冠、面花、棱道、杂钉、戎具、结条作各一名,乞下御药院差。”(30)淳熙九年,宋孝宗专门下诏不准其他部门借用御药院工匠:“御药院诸工匠系专一应奉乘舆、服御等物色,特与依制造御前军器处例,不得追呼于他处官司造作,并诸般科敷行役等”;淳熙十三年精简机构,“诏御药院减缕金作、头冠作、戎具作各一人,腰带作、小木作各一人”(31)。共裁减5人。楼钥载:“兹奉圣旨,以御药院改易制造头冠、法服,依淳熙十六年体例,干办御药院四人并特与转行一官。”(32)是因制作礼服有功升官的例子。有时还保管有关礼服,如嘉定十三年皇太子薨,皇帝、皇后的丧葬礼服由文思院制造,“赴御药院送纳”(33)。宫廷旧服装等,也由御药院组织拆洗。建炎元年“御药院奉圣旨,下开封府买拆洗女童,不计数”,“圣意将服浣濯之衣矣”(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