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接到最后通谍之事被否认了,但德波关系日益紧张。3月21日, 德国再逼波兰接受其要求,22日,德国占领立陶宛的梅梅尔港,23日,德国把斯洛伐克变为它的“被保护国”,同日,德国与罗马尼亚签订贸易协定。波兰陷入三面受敌的境地。接着又盛传德国将进占但泽,波兰遂实行部分动员,向但泽附近调集军队,并向英国求助。英国公众和议会对此极为关切,对政府迄未有所动作极为不满。政府也担心德国会突袭波兰,又怕波兰会在德国的外交压力下投降,而东南欧各国也会跟着倒向德国。必须立即行动。3月27日,英国政府曾吁请波兰援助罗马尼亚并与英法互助、即是说,已向波兰提出有条件的保证。29日,英国《新闻记事报》有个记者告诉哈里法克斯,他有确鑿情报,德国即将入侵波兰。哈里法克斯便抓住这个消息,提议立刻把对波兰的有条件的保证改为单方面的、无条件的保证。这样既可以制止德国进兵,也可以制止波兰投降。3月31日, 张伯伦在议会宣布:若有任何“显然危及波兰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又认为必须以全国的武装力量来抵抗,英国政府就自认为有义务竭力支援波兰。并说,法国政府已授权给他声明,法国也站在与英国同样的立场。(32) 这个声明,算是承担了义务,但在发表声明的前后张伯伦都说过,英国保证的只是波兰的独立而不是它的领土完整;而且什么样的行动才算是“显然危及波兰的独立”,要由英国来判断。(33)即是说,是否履行义务,要由英国来决定;即使履行,也不保证波兰的现存疆界,“不鼓励波兰为但泽而战”。(34)波兰外长贝克接受了这个保证。并于4月3日访英,与英政府达成协议,把英单方保证改为英波互保,即英国受到德国进攻时波兰亦给予援助。但双方都不急于把这个协议变成正式的同盟条约,以免激怒希特勒。英国希望波兰与德国谈判解决但泽问题;波兰也只是想用此保证为加强它与德国谈判时的地位,以为这样可以导致某种妥协。总之,单保也好,互保也好,依然只是一个表示意图的声明。 这样的保证决不可能制止侵略。相反,它只是断绝了希特勒压服波兰的希望,坚定了他发动战争的决心。(35)希特勒一听到英国对波兰作出保证后,立即下令作好进攻波兰的准备,要在自9月1日起的任何时候行动。(36)他断定,仗着英法的保证,波兰今后不会在外交压力下屈服;制服波兰既是进攻英法的准备步骤,要避免两线作战,必须先用武力灭掉这个国家。即是说,有进攻波兰的必要。他看透了英国并没有履行保证的决心和能力:英国没有采取相应的军事措施;苏联是唯一能够直接援助波兰的大国,而张伯伦发表的对波兰提出保证的声明却是把苏联排斥在外。希特勒在后来的讲话中提到,他知道迟早将会与波兰冲突,但他想先打西方,然后才打东方(指波兰),为此他想与波兰建立一种他“可以接受的关系”;可是英国的干涉打乱了他的这种计划,所以他决定先打波兰;英国不可能援助波兰,英国没有真正扩军,只是宣传而已。(37)即是说,也有先拿下波兰的可能。 为了把可能变为现实,在8月底以前这段期间, 希特勒用尽了一切办法来孤立波兰。4月5日,他命令外交部门断绝与波兰的一切谈判。宣传部门则大肆夸耀德军的强大和西面防线的坚固,意在使英法不敢声援波兰。又在但泽问题上大做文章,斥责波兰寸步不让。还收买英法的一些报纸叫喊不要为但泽而战。4月28日, 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主题是宣布废除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的德英海军条约,但他却用大部分时间讲他如何向波兰提出关于但泽和走廊的要求以及交换条件,并说,所谓德国有进攻波兰之意,只不过是外国报刊在捏造。(38)他所关心的,似乎仍是但泽问题的解决。他在稍后的讲话中承认,但泽已不是争执之题。(39)其所以拿但泽来作宣传,是因为英国决策层总以为德国要解决的是民族问题,有人甚至主张干脆让但泽并入德国,强调但泽,正可以离间波兰和英法的关系。也就是在4月初,德国开始向苏联表示愿意改善关系。希特勒在4月28日的演说中一改常例,不再谩骂共产主义。自此时起,德国报刊亦停止攻击苏联。5月20日, 德国大使探问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可否恢复两国间曾经进行而又中断了的贸易谈判。莫洛托夫以友好的态度答道:须先建立必要的“政治基础”,谈判才能恢复。(40)德国方面便据此推测,似有与苏联签订经济政治协定的可能。5月22日,德国与意大利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所谓“钢铁条约”规定,一旦爆发战争,双方即以其全部军事力量互相支援。德国是想用意大利的军事力量牵制英法。以上一系列措施,都是为进攻波兰创造政治条件。 得知莫洛托夫的答言和签订德意条约之后,希特勒立即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告诉他的将领们:一有机会就进攻波兰。要看机会,就是要看上述孤立波兰的措施的执行结果如何。 3月15日事件以后,针对德国将侵略对象孤立起来逐个吃掉的做法, 英国的许多议员和阁员中,形成三条意见:(一)对受德国威胁的国家提供安全保证,(二)与这些国家联成足以威慑德国的阵线,(三)与苏联缔结军事同盟。张伯伦对此非常反感,但又不得不迁就,于是便在执行中把这三件事都弄成有名无实,然后找机会继续推行他的绥靖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