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希特勒进攻英法的决策与张伯伦的对策(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蒋相泽 参加讨论
前面说过,4月初,即英波互保以后,德国已向苏联表示愿意改善关系。6月中,希特勒对他的外长说,需要采取与苏联合作的政策。但他还没有最后确定入侵波兰的日期,苏联也还没有排除德国来犯的可能,两国间的非正式会谈时断时续。7 月21日,两国才恢复关于经济和贸易的正式谈判。此时英法苏政治谈判已陷入僵局。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等总以为,只要谈判拖下去,只要英法苏结盟的可能性还没有消失,德国就不敢贸然行动,苏联也不会转到与德国和解。但实情正好相反。苏联从拖延中看到英法没有诚意;德国也由此看到有机可乘。希特勒认为,英法苏政治谈判已陷入一种“惨败的境地”,后来的军事谈判不过是为了掩饰这种状况。(66)英国领导人总以为,苏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绝不可能和解,英国则可以同德国妥协,握有行动的自由。实情也正好相反。从德日谈判中德方坚持矛头亦应指向英法,从德意“钢铁条约”的订立,苏联都明白了德国不是把苏联视为主要敌人,后来又从来自各个渠道的情报得知,德国是要先攻英法,因此在1939年夏这个时候,是苏联握有行动的自由。苏联已在和德国进行经济谈判。德方代表乘英法苏正在“间接侵略”问题上久争不决之际对苏方代表说:在波罗的海至黑海这个地区,在远东,在任何地方,德苏之间都没有外交政策上的分歧,两国可以根据彼此的利益作广泛的安排。8月4日,德国驻苏大使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正式提出,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德国都将照顾苏联的利益,暗示可以划分势力范围。12日苏方答复,可以派人来莫斯科举行政治谈判。14日德方答复:将派里宾特洛甫访苏,并准备全盘接受苏方的要求。20日,苏德签订经济协定,苏方答应里宾特洛甫可于26或27日来访。但因希特勒亲自电请斯大林把来访的日子提前,里宾特洛甫遂于23日到达莫斯科,当晚就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这份更为重要的秘密议定书规定:芬兰、爱沙尼亚、拉特维亚和波兰东部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立陶宛和波兰西部属于德国的势力范围;至于维持波兰国家的独立是否符合德苏双方的利益,这个国家的疆界又如何划法,要待政治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确定。(67)订约的消息传来时,素来不喝酒的希特勒举杯庆祝,随后又以双拳捶墙,大叫“现在欧洲是我的了!”(68)签约前几小时,希特勒已下令8月26日凌晨4时30分入侵波兰。
    英法苏谈判不可能再继续了。张伯伦摆出两条战线的态势,然后谋求英德谅解的政策宣告破产。他花了四个多月与苏联谈判订约,没有订成,是因为他不想订成真正的盟约;这又是因为他以为战争还可以避免,还可以用新的策略求得妥协、希特勒花了十三天就订成条约,是因为他一定要订成,不惜出高价;这又是因为他要发动战争,而且开战的日期已经迫近。在他看来,无论价有多高,将来战争转到东面时,都可以收回。
    英国主张抗德的人的三点希望中,“威慑”和“与苏联结盟”均已落空,只剩下“保证波兰的安全”这一点了。张伯伦会履行这个保证吗?他不敢说不履行。公众舆论、议会、内阁多数成员都主张援助波兰。他只能设法避免履行。现在还剩下来的办法就只有压波兰接受希特勒关于但泽和走廊的要求。
    8月22日,得知德苏即将签约后,张伯伦便以个人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希特勒,信中说,不管德苏条约的性质如何,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英国“是决心履行这个义务的”。这样说是为了应付国内舆论,并给希特勒一个“警告”,使其愿意与波兰谈判,所以下面就说,希望德国和波兰能够直接谈判,谈判若达成协议,应由其他大国保证其实施。(69)这封信表明,张伯伦仍以为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再搞一次“慕尼黑”。
    希特勒的答复是,他宁要战争不要谈判。(70)但是,8月25日, 他得到两个消息:一是英国与波兰正式签订了4月6日就已宣布要订的同盟条约;二是墨索里尼告诉他:5月间签订“钢铁条约”时希特勒曾答应他要到1942年才发动战争, 现在如果对波兰的进攻因英法卷入而演成大战,意大利就不参加,因为它还没有准备好。这两个消息,意味着波兰得了一个盟友而德国则失掉一个伙伴。于是希特勒便在这天下午7时半下令推迟原订于次日凌晨对波兰的进攻,以便再做几天的外交工作,争取英国取消对波兰的保证。他请英国大使汉德森立即回去告诉英国政府:他一直希望与英国谅解。但泽和走廊问题必须解决。在这个问题解决后,他将向英国提出较广泛的建议。他愿意亲自担保大英帝国的继续存在,而且愿以全力去支援它。他再一次保证,他不会去改变德国西面的疆界。(71)同时戈林又派一个名叫比尔格,达勒鲁斯的瑞典商人去英国,转达同样的信息。这两人在26日先后见到英国领导人。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闻讯喜出望外,以为张伯伦22日致希特勒的那封信已经产生了好结果,当天就请达勒鲁斯回去说:英国愿意通过谈判把但泽和走廊送给希特勒,危机一过去,就可以讨论归还德国以前的殖民地。(72)28日,汉德森带着英国政府的正式答复往见希特勒。复文除重申22日信里表述过的意见外,还说,英国虽将履行它对波兰的保证,但仍希望运用其影响力促成问题的解决,这又将为英德之间的全面谅解开辟道路。(73)这次会晤之后,汉德森立即向哈里法克斯报告:“谈话是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对英国政府的意见,希特勒允于次日以书面答复。(74)汉德森非常乐观,感到又一次“慕尼黑”已经在望。英国政府领导人也同样乐观,以为战争已被制止,虽然要以割让但泽和走廊为代价。(75)
    29日晚,汉德森去拿回信,发现希特勒的态度转为冷漠而又强硬。希特勒对他说:要直接谈判也可以,德国外交部已就但泽和走廊问题拟好了解决方案,波兰必须派全权特使于30日(即24小时内)来到柏林,要么在方案上签字,要么表示拒绝。(76)交给汉德森的复文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用词比较委婉而已。这是希特勒设置的圈套。他在确定进攻日期后就已决定,要把开战的责任推到波兰身上。他从25日后几天的外交活动中看到,虽不可能诱使英国公然取消对波兰的保证,但英国一再乞求德波直接谈判这一点却可以利用。他拟好了方案,知道波兰不可能立刻就派特使,即使特使按时来到,也不会接受那个方案,这就给了他进兵的借口。不料张伯伦竟把这个圈套视为谈判之门总算没有关闭。据达勒鲁斯说,张伯伦在30日请他转告戈林,英国亟盼得到一个解决办法,包括把但泽和走廊立即让给德国。(77)同日,哈里法克斯就对波兰政府施加压力,要它按照希特勒的要求派出特使。波外长贝克拒绝亲赴柏林。30日午夜,汉德森往见时宾特洛甫,请求按正常手续把方案交波兰大使转送其政府。里宾特洛甫不答,只将方案的摘要很快地念了一遍。汉德森要这个方案的文本。他也不给。31日,贝克命波大使利普斯基往告里宾特洛甫,波政府同意谈判。会见时里宾特洛甫问大使有无谈判的全权,答称没有,也不知全权特使何时到来。会晤仅十分钟。两小时后(晚9时),柏林广播电台便播出那个方案,并说,波兰特使既然没有来,这个方案就算被拒绝了。方案共十六点,包括归还但泽,走廊的归属将由全民投票决定等等。这是给国内公众听的,显示德方的要求并不苛刻,也竟然遭到拒绝。其实波兰政府甚至还没看见过这个方案。在广播以前,希特勒已经签署第一号作战令,命德军于次日(9月1日)凌晨4时45分进攻波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