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希特勒进攻英法的决策与张伯伦的对策(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蒋相泽 参加讨论

对波保证,实为空谈,已如上述。至于威慑,张伯伦也有他自己的做法。他曾承认,对波保证只是“应急措施”,(41)但后来他却把波兰视为“局势的关键”,(42)以为同波兰联合,就可以建成一条东方战线,使希特勒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就足以威逼希特勒打消从事军事冒险念头,转而与英法波谈判。当时议会里的反对党(工党和自由党)以及参谋部都认为,光靠波兰,不可能建成一条坚固、有效的东方战线。保守党内部反对绥靖政策的老将温斯顿·丘吉尔于5月4日发表文章称:没有苏联参加,就无法保持一条东线,无法防止战争。(43)自由党元老、一战期间的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听到张伯伦要用英法和波兰这两线威慑希特勒时,不禁哑然失笑。他告诉张伯伦,波兰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很虚弱,并无东线可言。(44)参谋部也断定,若无苏联援助,波兰在开战之初就会垮台。但是,张伯伦不是从战略来考虑,不是要建立战略上的坚实联盟来打败希特勒,而是只想拼凑外交上的暂时结合来吓退希特勒。(45)他以为,只要亮出两条战线,希特勒就会感到除付出不值得付出的重大代价而外,无法取胜,就会退而与英法谋妥协。(46)这就是张伯伦的策略。他就是想用这种新的策略来推行旧的政策。
    他这样设想,是假定德国还没有作好战备,此刻仍是在追求有限的目标,不会冒得不偿失的风险。这个判断,完全错误。意大利外长加里亚佐·齐亚诺曾问德外长里宾特洛甫:“你们要的是但泽吗?”后者答:“不,我们要的比这多得多。我们要战争。”(47)这话是在8月10日说的,但“要战争”的决策是在4、5 月间就已作出了的。希特勒在5月23日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波兰问题与德国同英法的战争不可分;最好是单打波兰,但如果英法前来干涉,就同时打英法;英国总认为德国的扩张会削弱它,因此英国是必须击败的敌国;与英国之战将是生死斗争,“我们必须破釜沉舟”。(48)张伯伦估计德国的目标有限;希特勒却不仅要但泽,要波兰,而且要彻底制服英法。张伯伦料想德国不会冒得不偿失的风险;希特勒却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威慑”从何说起!张伯伦的政策焉得不以失败告终!
    如上所述,主张抗德的人都把“保证”和“威慑”归结到“联苏”这一点上,看到了没有苏联参加,保证就会落空,威慑就会失效。可是,张伯伦却反对同苏联结盟。他一再解释:苏联只会借援助之名行扩张之实;即使它真想援其邻国,它的军事力量也不能作进攻战;即使能作,那些邻国也害怕苏军进入它们的国土。与苏结盟,在军事上,帮助不大;在政治上,反而会损害英国同苏联邻国的关系。(49)但这些说法都不是反对联苏的根本原因。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疑惧苏联甚于害怕德国,这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只是给张伯伦提供一个反对联苏的借口。英国是可以对波兰施加影响而使其改变态度的。反对同苏联结盟的根本原因在于张伯伦不相信希特勒要打大战。3月20日,他直言不讳, 他不认为当前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准备对付不可避免的战争。(50)既然如此,就无须建立强固的东线,因而也就无须联合苏联。4月19日他又重申没有缔结英法苏同盟的必要。(51) 这样的同盟只会加重德国的敌意,(52)也就是说,会断掉他找希特勒求得妥协之路。
    英波互保以后,英国议会里要求联苏的呼声更高,同时又有消息说法国正谋求与苏结盟而把英国拖进去。为应付这种局面,英国政府便抢先一步,开始与苏联谈判。谈判不是为了英苏结盟,而是为了防止法苏结盟。4月15日, 英政府建议苏联发一声明,邻国被攻击时,“假如希望”苏联援助,苏联就将给予援助,并将以被视为最适当的方式提供。这么空洞的声明,还要加上一些限制条件,无非是要由西方来掌握和与战的决定权。48小时以后,4月17日,苏联就交来答复, 提议缔结正式的英法苏同盟条约,实以军事协定:一国受到攻击,或因援助波罗的海至黑海间的邻苏国家而卷入战争,其他两国即给予援助,包括军事援助。(53)苏联是真想建立一条能够遏制德国的战线的。德苏一直对立,3月22 日德国又占了立陶宛的梅梅尔港,有进占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之势。英国对波兰提供保证,使苏联更加怀疑:英国会不会象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在最后关头赖掉这种保证而让苏联去单独对付德国,或者引导德国从另一条路(波罗的海沿岸国)去入侵苏联?为防止战争计,为自身安全计,苏联都希望同英法订立明确而具体的盟约。可是这种希望正好与上述张伯伦的想法不相容。张伯伦只是想凑成外交上的暂时联合去“威慑”希特勒,不是建立真正的东线去打大战,更不是要去援苏抗德。过了三周,5月8日,英国才答复苏联,仍然是建议苏联发一声明,若英法因履行其对东欧某些国家的义务而卷入战争,若希望苏联援助,苏联就立即给予援助,并以大家同意的方式和条件提供。(54)苏联认为,这是不平等的。这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英法判定必须为维持欧洲现状而与德国作战,苏联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拖进去;如果苏联主动为维持现状而作战,英法就不承担义务。5月14日,苏联答复,再次要求订立平等的互助条约。英外交部常务次官贾德干在日记中写道:“首相说,他宁愿辞职,也不愿与苏联订盟约。”(55)但是,来自英国政府内外以及法国方面的压力太大了。法国政府不相信战争可以避免,而且认为,英法在军事上较弱,联合苏联,乃是战略需要,因此主张接受苏联关于订立三国同盟条约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张伯伦才勉强同意订约。但他坚持条约必须规定,三国间的互助只是履行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所定的义务(即一个成员国受到侵略,其他成员国即应对侵略者实行制裁)。张伯伦承认,这样的条约,仍然只是一篇表示“我们的意图的宣言”,而“意图”也只是暂时的,因为他相信,第十六条必将在最近被修改或取消。他还自夸,他的这种设计,“真是一个最巧妙的主意”。(56)5月27日,英法便将这个“主意”交给苏联,作为答复。自此时起,英苏谈判便转为英法苏谈判。
    苏联反对将条约与国联挂钩,并提出必须明确保证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特维亚、芬兰的安全,后来又提出,这些保证还应适用于反对“间接侵略”(被保证国国内发生有利于侵略者的政变或政策改变)。在此后的折冲尊俎中,英法接受了苏联关于前两点的意见,但决不同意把保证的范围扩大到反对“间接侵略”。英法认为,苏联将会借此干涉和控制被保证国,还可以借判断是否已经发生“间接侵略”来取得和与战的决定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