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粮食农业的经济结构使农具的大量需求和人均占铁量过少的矛盾尤其突出,农具袭旧而不图新,且质量得不到保证。农业的进步,只是随着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可耕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并非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人均产值的增长,因为增加的那一部分生产总值早已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耗。由于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充足,工匠的增雇远比生产工具的改革更有利可图,所以,中印两国冶铁业的发展通常只是简单再生产的扩大,完全不同于仅几百万人口劳动力奇缺的英国,当纺织业简单再生产的扩大以提高工资的方式亦增雇不到足够工人的时候,通过改革生产工具的措施达到节省劳动人手、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则势在必行。冶铁业--近代担负生产工具改革的重要行业,在中、印两国粮食农业的导向下,处境被动,步履蹒跚,同时也羁束了经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严格地说,中世纪晚期的中、印两国蕴含着一种人口、地力、生态的潜在危机,成为向近代过渡时影响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障碍。 注释: ①参照E.Miller & J.Hatcher, Medieval England: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ic Changes 1086-1348,London,1980,p.224. ②M. Cipolla, The Fontana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1, The Harvester Press Limited,1976,p.193. ③(21)(85)(93)参照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71页,194页,189页,185页,187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④⑨ N.Chopra,N.Puri & N.Das, A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Vol.3, The Macmillan Company of India Limited,1974,p.152,p.151. ⑤(46)(58)宋应星:《天工开物》卷1,卷7。 ⑥参照P.Bahadur, A History of Indian Civilisation, Vol.2,Mediaeval India, Part 2, New Delhi,1980,p.120. ⑦ M.Johnson, Grains of Mediaeval India,载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61,No.3.1941,p.168. ⑧⑩(48)(50)(69)(94) I.Habib, The Agrarian System of Mughal India(1556-1707), New York,1963, p.38, p.37, p.104, p.70, p.25, p.7. (11)参照Darbari,Northern India under Aurangzeb: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Meerut,1982,p.50. (12)(14)《宋会要辑稿·食货》。 (13)(2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卷4。 (15)(18)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 (16)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 (17)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 (19)唐庚:《子西集·泸州余甘渡》。 (20)陈盛韶:《问俗录》卷2。 (22)(80)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第299页,28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4)吴自牧:《梦粱录》卷16。 (25)《长安客话》二及《旧京遗事》。 (26)沈朝初:《忆江南》。 (27)参照《四分律》卷16,大2267uab。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