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南宋时期代表皇帝巡行天下的使者名目主要有宣谕制置使、宣谕使、抚谕使等。宣谕制置使并未成行,抚谕使也只是出现於建炎年间和绍兴初年,故笔者不将之列入研究的范畴(《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宣谕制置使》、《宣谕使》、《抚谕使》,中华书局,2000年,第220、221、222页)。 ②聂崇岐先生在《宋辽交聘考》(载《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第283-375页)文中,对北宋与辽外交中的国信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吴晓萍先生在《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对两宋时期对外事务诸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内容涉及宋代的外事制度、外交机构、使节派遣及其管理制度、外交礼仪、官方对外贸易以及外交文书等方面。 ③脱脱《宋史》卷一六七《宣谕使》,中华书局,1985年,第3956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二《宣谕使》,万有文库十通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64页。 ⑤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一二绍兴二年九月壬午,宋史资料萃编本,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903页。 ⑥王应麟《玉海》卷一三二《绍兴宣谕五使》,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刊本,广陵书社,2003年,第2444页。 ⑦《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一二绍兴二年十一月己卯,第919-920页。 ⑧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四,中华书局,1957年,第3168页。 ⑨《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第3171页。 ⑩敕撰《元丰官志》不分卷《宣谕使》,宋史资料萃编本,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99页。 (1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一二○《崔涣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18页。 (12)《宋史》卷一五《神宗二》,第277页。 (13)《宋史》卷二二《徽宗四》,第417页。 (14)《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一二绍兴二年九月壬午,第903页。 (15)《文献通考》卷六二《宣谕使》,第564页。 (16)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一《宣谕使》,第221页。 (17)《元丰官志》不分卷《宣谕使》,第199页。 (18)《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第3171页。 (19)《宋史》卷三三《孝宗一》,第624页。 (20)《文献通考》卷六二《宣谕使》,第564页;《元丰官志》不分卷《宣谕使》,第200页。 (21)《宋史》卷三七○《郑刚中传》,第11513页。 (22)《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一一,第3171-3172页。 (23)(24)《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一,第3172页。 (25)《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二-一五,第3172-3174页。 (26)《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三,第3173页。
(责任编辑:admin) |